
草名。又名剪紅羅、碎剪羅、雄黃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石竹科。葉對生,卵狀橢圓形。夏季開花,呈紅黃色或朱砂色。生長于我國中部。結實大如豆,内有細子,可入藥。亦栽培供觀賞。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
“剪春羅”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植物學和成語兩種解釋:
剪春羅是石竹科剪春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Lychnis coronata。其特點包括:
形态特征
名稱由來
因花瓣形似剪開的絲織品“春羅”而得名。李漁《笠翁對韻》中“薄袂剪春羅”即形容其花瓣特征。
分布與用途
别名
又稱剪紅羅、剪夏羅、碎剪羅等,因花期跨越春夏,不同地區名稱略有差異。
“剪春羅”在個别語境中作為成語使用,意為“迅速行動,抓住機會”,由“剪斷春天羅網”引申而來。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學細節,可參考《本草綱目》相關記載。
《剪春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決裂、分離、不再交往。
《剪春羅》的部首是“纟”(纟是纖維的意思),筆畫總共有16畫。
《剪春羅》出自明代李時中的《智囊全集》一書,此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有一位富家子弟與一個漂亮的姑娘相愛,并确定了婚約。然而,富家子弟的母親卻對這段姻緣表示反對,但富家子弟堅持要和姑娘結婚。
《剪春羅》的繁體字為「剪春羅」。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剪春羅》的古漢字寫法為「剪春紵」。
他們之間曾經是那麼親密,但現在已經剪春羅了。
剪刀、春天、羅網。
斷交、分離、絕交。
和好、重歸于好、修複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