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濁惡世的意思、五濁惡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濁惡世的解釋

佛教謂塵世中煩惱痛苦熾盛,充滿五種渾濁不淨,即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和命濁。《阿彌陀經》:“ 釋迦牟尼佛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省作“ 五濁 ”。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山慧遠法師诔》:“令聲續振,五濁暫隆。” 唐 獨孤及 《佛頂尊勝陀羅尼幢贊》:“茫茫五濁,客塵覆之。” 張昭漢 《甲寅春西湖小麥嶺》詩:“五濁安可居,高遯雲之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濁惡世是佛教術語,指充滿五種渾濁現象的衰敗世界,源自《法華經》《阿彌陀經》等經典。該概念包含以下五類渾濁現象:

一、劫濁

指時間階段的渾濁,表現為自然災害頻發、社會秩序混亂。《佛學大辭典》提到,劫濁是“時節轉變,饑馑疫病等災起”的時期,标志着整體環境的惡化(來源:《佛學大辭典》)。

二、見濁

指思想觀念的混亂,包括各種邪見與偏執。《大智度論》解釋為“衆生執著錯誤見解,如身見、邊見等”,導緻價值觀扭曲與社會對立(來源:《大智度論》)。

三、煩惱濁

即人心被貪、嗔、癡等負面情緒充斥。《俱舍論》将其歸納為“衆生因無明而生貪欲、嫉妒”,引發個體與群體的精神困頓(來源:《俱舍論》)。

四、衆生濁

指生命品質的退化,衆生福德淺薄、身心羸弱。《長阿含經》描述此現象為“人性谄曲虛僞,壽命漸短”,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來源:《長阿含經》)。

五、命濁

特指壽命縮短與生存環境惡化。《法華經文句》稱“衆生壽命遞減,百歲者稀”,映射出生命資源的衰竭(來源:《法華經文句》)。

這一概念被用于形容末法時代的世界特征,在漢傳佛教經典中具有重要哲學意義,現代常引申為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批判性隱喻。

網絡擴展解釋

“五濁惡世”是佛教術語,指娑婆世界(即人類居住的現世)因衆生共業所感而呈現的五種渾濁現象。這一概念最早見于《阿彌陀經》《法華經》等經典,具體内容如下:

五濁的構成

  1. 劫濁
    指時間維度的混亂,表現為末法時期天災人禍頻發,如戰争、饑荒、瘟疫等。衆生壽命隨惡業增加而遞減,從上古八萬四千歲減至現今百歲為限。

  2. 見濁
    衆生見解錯誤,邪見盛行,如否定因果、崇尚物質、排斥正法。典型表現包括“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3. 煩惱濁
    因貪、嗔、癡、慢、疑等根本煩惱熾盛,導緻身心不得安甯。例如追逐五欲六塵,引發争鬥與欺詐。

  4. 衆生濁
    衆生道德衰退,行為混亂: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缺乏善根、不畏因果,人際關系緊張。

  5. 命濁
    因惡業積累,衆生壽命短促且多病苦,福報減少,生存環境惡劣。

核心内涵

經典依據

《阿彌陀經》雲:“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表明此概念與佛教修行觀緊密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經典原文或修行方法,可查閱《法華經》《悲華經》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疊背安安逸逸幫岸倍立方問題綳吊伯姊不奪時禅房常林歡朝天髻丑顇楚重蹴毱大辯論答贶丹垩打熱大雪紛飛燈草調營端麗度厄放縱不拘甘藍谷都過長恨惋花彩虎躍龍骧警逴驚懅精疲力倦驚神破膽炯介匶路機務段駿利粔籹開差可說脈絡茅菹煤子門攤綿綿缗缗命中率盆盎翹舌音汔再汔四痊除缺嘴熱臉兒上食社會福利台骀泰西通轍五松小識邪門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