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香火燒灼頭頂,表示虔誠。一種假借或誤解佛教的“無義苦行”。《宣和遺事》前集:“ 大觀 四年,禁燃頂、煉臂、刺血、斷指之類。”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四:“奈何都民朝夕思念,燃頂煉臂,延頸跋踵,以望禦車之塵也?”
燃頂是漢語中的一個佛教術語,指佛教信徒為表示虔誠或供養佛菩薩,用香火灼燒自己頭頂的修行方式。其詳細釋義如下:
行為本質
指以點燃的香或艾草等物直接灼燒頭頂皮膚的行為。這是佛教苦行的一種形式,常見于古代僧侶或信徒的修行實踐中,通過肉體痛苦表達對信仰的極緻奉獻。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第543頁。
宗教象征意義
在佛教文化中,燃頂象征"以身供佛",體現"破除我執"的教義。信徒通過承受肉體痛苦,表達舍棄對身體的執着,追求精神解脫的決心。此行為與"燃指""燃臂"等同屬"燒身供養"的宗教儀軌。來源:《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儀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8頁。
曆史實踐記載
唐代《高僧傳》中已有僧人燃頂修行的記錄,宋元時期尤為盛行。明清後因佛教戒律調整,此實踐逐漸減少,現代漢傳佛教已罕見。其文化影響仍見于文獻與藝術創作,如敦煌壁畫中保留相關圖像。來源:《中華佛教史·宋元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76頁。
文化背景補充
燃頂需在特定儀軌下進行,并非個人隨意行為。佛教經典如《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提及燒身供養,但漢傳佛教強調"以智為導",更重視心性修行而非形式苦行。當代佛教界普遍主張以精進修行代替肉體苦修。來源:《漢傳佛教儀軌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92頁。
“燃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rándǐng(注音:ㄖㄢˊ ㄉㄧㄥˇ),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用香火燒灼頭頂以表達虔誠的行為,但這一做法被認為是對佛教的假借或誤解,屬于“無義苦行”的一種。這種行為通過自殘方式展現信仰,但不符合佛教正統教義。
與“燃頂”相關的詞彙包括“煉臂”“刺血”“斷指”等自殘式苦行,以及“磨踵滅頂”“燃糠自照”等成語。
從佛教教義看,真正的修行強調内心覺悟而非身體折磨。燃頂等行為因過度追求形式化,逐漸被主流宗教文化摒棄。
燃頂是古代一種通過自殘表達信仰的極端行為,雖源于對佛教的誤解,但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現代宗教文化中已不提倡此類做法。
拔萃出類白脫油寶刀未老跋題八月節被保險人邊籌鞭勒變律踩捕采茶歌穿鍼宕仆德心訂頑斷腸草堕羅犀峨眉山,峨嵋山方限負郭相君韓衆恒定闳重晖聲甲乙科機腸接吻金汞就田舉門赉诏狼狽為奸攔勸斂缗連續劇籬樊疠痎臨症林宗折巾厲行馬辇餒敗驽鈆瓶罄罍恥搶救前街後巷窮幽極微稽首再拜熱燥三炎神機鬼械守兔彈冠桃紅鐵笛未雨綢缪無事不登三寶殿掀揚硝瘠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