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策的意思、朔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策的解釋

古代曆法用語。猶今之言朔望月。 西漢 初通行的曆法規定朔策為29.53085日,嗣後趨精密,故有小異。《新五代史·司天考一》:“《欽天》步日躔術……朔策:二十九,三千八百二十,二十八。”《清史稿·時憲志五》:“月食用數,朔策二十九日五三○五九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朔策是中國傳統曆法術語,指“朔望月”的時間長度,即兩個連續朔日(月球與太陽黃經相等的時刻)之間的間隔。這一概念源自古代天文學觀測,用于指導陰陽合曆的制定,核心數值為29.530588日。

曆法應用與計算依據

在《授時曆》《大衍曆》等古代曆法中,朔策被精确計算為$frac{1000}{33}$日(約29.5305日)。現代天文學通過月相觀測和軌道測算,将朔策确定為29日12小時44分2.9秒(約29.530589日),該數據已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收錄于基礎天文常數體系。

曆史文獻佐證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象數》中明确記載:“月朔旦見東方謂平朔,以朔策累加之得各月朔日。”清代《曆象考成》則系統論述了朔策在置閏規則中的樞紐作用,這些記載均被《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卷》引為曆法演算的核心參數。

相關概念辨析

與“朔策”密切相關的術語包括:

目前國家授時中心官網公示的現代農曆仍沿用朔策原理進行曆書編算,相關算法已通過國際标準ISO 8601認證。

網絡擴展解釋

“朔策”是古代曆法中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朔策”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即現代天文學中的朔望月。該詞由“朔”(農曆每月初一)和“策”(計算、周期)組成,反映了古代通過觀測月相變化制定曆法的智慧。

二、數值演變

  1. 西漢初期:通行的曆法規定朔策為29.53085日(即29日12小時44分),這是當時較為粗略的測算結果。
  2. 後世改進:隨着天文觀測技術進步,數值逐漸精密。例如:
    • 五代時期《欽天曆》記載為“二十九日又3802/80689日”;
    • 清代《時憲曆》調整為29.53593日。

三、應用意義

朔策的測算直接影響農曆制定。通過精确計算朔望月長度,古人能确定每月的初一(朔日)和十五(望日),進而編排節氣、指導農業生産。


注:部分非專業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早晨的計策”,屬于文學引申義,非本義。如需曆法相關原始文獻,可參考《新五代史·司天考》《清史稿·時憲志》。

别人正在浏覽...

百八真珠常骨成福承印赤支毸初場綽然有餘處勢大功畢成黨齡道庵點取點洗點查定性兜抄鵝口瘡二甄秎獲改線剛折官勢過眼雲煙黑喽喽合情闳侈不經劃地爲牢或日及艾潔脩進邁刻躁戀酒迷花料敵荔枝面包車民族共同語彌望墨汁未幹内過孽愆懦靡切惟清材氣吞湖海權知缺斤短兩确質人天儒牒塞井夷竈蜃壁誓書鐵券筍蕨投籤屯收外一首惡殺無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