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種的意思、納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種的解釋

下種。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穀》:“薉若盛者,先鋤一遍,然後納種,乃佳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旱稻》:“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種"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化兩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學解析 該詞由"納"(nà)與"種"(zhǒng)構成,其中"納"在《說文解字》中訓為"絲濕納納也",本義為浸潤,後引申出接受、收納、繳納等義;"種"在甲骨文中象種子萌芽形,本指植物種子,《玉篇》釋作"種類也",後衍生出播種、繁衍等義。

二、雙重語義體系

  1. 農政制度術語 指古代實行的農業稅制形式,特指以農作物種子作為賦稅繳納物的制度。此義項見于《宋史·食貨志》記載的"其田許典賣,官收其租,納種于倉"制度,反映宋代屯田制的特殊稅收形态。

  2. 耕作技術用語 作動賓短語時表示播種環節的覆土工序,《齊民要術》載有"凡種,納種須深淺合宜"的技術規範,強調播種深度控制對作物生長的影響。此用法至今仍保留在部分方言區的農諺中。

三、語義演變軌迹 從東漢《四民月令》"納禾稼之種"的物質收納,到唐代《陸宣公集》"納種之時,量留苗地"的耕作管理,再至宋元賦稅制度的專稱,該詞的語義場經曆了"具體動作→技術規範→制度術語"的三階段演變。現代漢語中除專業史論著外已鮮見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納種”是一個古代農事術語,指農作物播種的環節,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文獻例證

  1. 《齊民要術·種穀》:“薉若盛者,先鋤一遍,然後納種,乃佳也。”
    ——說明若雜草過多,需先鋤草再播種以保證收成(、)。
  2. 《齊民要術·旱稻》:“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
    ——指出雨季無法播種時,需調整至九月補種()。

應用場景

補充說明

“納”字本身有收納、接受等含義,但在“納種”中特指“放入種子”的動作;“種”則指播種行為。二者結合後專指農事中的播種環節。

别人正在浏覽...

柏舟蹦躂禀給筆性部庫彩币才大難用乘鄣饬令赤罴崇嶐炊沙镂冰德賜德施電量鼎湖山反根翻雪封印封秩婦道伏轼官實古道鬼奴過家家郭李漢律豪唫緩留會當恢恢揭舉劫質金剛努目積歉赍志而殁客疾另收冥會女郎花撲揞前導汽錘日光軟釘子上調閃痛聲腔神蘂形茹石火首款手頭台郎騰焰飛芒添枝加葉脡脡然誣讕兀臲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