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崇尚言辭。《禮記·表記》:“子曰:‘事君不下達,不尚辭。’” 鄭玄 注:“不尚辭,不多出浮華之言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至當》:“聖賢知德之難言,然必言之而後自信其知之已至,故以尚辭為道之極緻。”
(2).指重文辭。《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論》:“ 高貴公 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 文帝 之風流也。”
“尚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重視或推崇語言表達的修飾性和嚴謹性,強調通過精煉、得體的言辭傳達思想。這一含義源自儒家經典《禮記·表記》中孔子所言:“事君不下達,不尚辭”,鄭玄注解為“不尚辭,不多出浮華之言也”。清代學者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至當》中進一步闡釋,認為聖賢深知“德”難以言表,但仍需通過言辭表達以達到對真理的透徹認知,故将“尚辭”視為道德追求的極緻。
指在文學或學術創作中注重文采和修辭技巧。例如《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論》評價高貴鄉公“好問尚辭”,即稱贊其善于提問且重視文辭表達。這一用法強調通過語言的藝術性提升内容的感染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禮記》《三國志》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尚辭》是指對言辭、文字的崇尚和追求。它強調用語言表達思想、傳遞情感的重要性。
《尚辭》的拆分部首為尚(shàng)和辭(cí),尚辭的總筆畫數為14個。
《尚辭》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經典書籍《尚書》,其中記載了堯、舜兩位帝王在治理國家時注重言辭的重要性。後來,人們将堯、舜的治理理念總結為《尚書》,并引申為對言辭、文字的崇尚。
《尚辭》的繁體字為「尚辭」。
在古代,「尚辭」使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尚辭」中的「尚」字在古代寫作「尙」,而「辭」字在古代常用的寫法是「辭」。
1. 他極為尚辭,善于運用言辭表達自己的觀點。
2. 這篇文章充滿了尚辭之風,表達了深情厚意。
崇尚、言辭、文字、傳遞、情感
善辭、美辭、辭章、雄辭
庸辭、陋辭、俚辭、卑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