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崇尚言辭。《禮記·表記》:“子曰:‘事君不下達,不尚辭。’” 鄭玄 注:“不尚辭,不多出浮華之言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至當》:“聖賢知德之難言,然必言之而後自信其知之已至,故以尚辭為道之極緻。”
(2).指重文辭。《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論》:“ 高貴公 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 文帝 之風流也。”
“尚辭”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追溯至古代文論與哲學思想。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尚”意為崇尚、注重,“辭”指文辭、言辭,合指對語言表達形式的重視與推崇。該詞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聖人之情見乎辭”,後世引申為強調修辭在傳情達意中的作用。
從曆史源流看,“尚辭”包含兩層内涵:
在具體應用中,“尚辭”常與“尚用”形成對照。例如《文心雕龍·宗經》中“辭尚體要”與“義貴圓通”并提,體現内容與形式的平衡追求。曆代文論家如韓愈“惟陳言之務去”、蘇轼“辭達而已矣”,均在不同維度延續了這一概念。
注:引用來源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心雕龍譯注》(中華書局)等權威文獻。
“尚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重視或推崇語言表達的修飾性和嚴謹性,強調通過精煉、得體的言辭傳達思想。這一含義源自儒家經典《禮記·表記》中孔子所言:“事君不下達,不尚辭”,鄭玄注解為“不尚辭,不多出浮華之言也”。清代學者王夫之在《張子正蒙注·至當》中進一步闡釋,認為聖賢深知“德”難以言表,但仍需通過言辭表達以達到對真理的透徹認知,故将“尚辭”視為道德追求的極緻。
指在文學或學術創作中注重文采和修辭技巧。例如《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論》評價高貴鄉公“好問尚辭”,即稱贊其善于提問且重視文辭表達。這一用法強調通過語言的藝術性提升内容的感染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禮記》《三國志》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百身何贖寶位襃語跋前踕後蠶作顫顫澄谧趁食沖境錯楚大帝大印敦崇獨帚貳辭返魂梅飛合高孱貴出賤收害臊胡博詞混為一談谏獵家邑雞濛巾國英雄靜養咎鼓坎廪考績幽明筐舉姱尚礧硌楞梅蒙養勉喻冥昧秘丘抹角轉彎拿鼎能幹偏曲萍蓬裒綴欺盜柔剛上愚是在四辰四胑遂乃脫葉尪驽餧食問肯烏署吳绡香檨獻旗謝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