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崇尚言辞。《礼记·表记》:“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 郑玄 注:“不尚辞,不多出浮华之言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至当》:“圣贤知德之难言,然必言之而后自信其知之已至,故以尚辞为道之极致。”
(2).指重文辞。《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论》:“ 高贵公 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 文帝 之风流也。”
“尚辞”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重视或推崇语言表达的修饰性和严谨性,强调通过精炼、得体的言辞传达思想。这一含义源自儒家经典《礼记·表记》中孔子所言:“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郑玄注解为“不尚辞,不多出浮华之言也”。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至当》中进一步阐释,认为圣贤深知“德”难以言表,但仍需通过言辞表达以达到对真理的透彻认知,故将“尚辞”视为道德追求的极致。
指在文学或学术创作中注重文采和修辞技巧。例如《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论》评价高贵乡公“好问尚辞”,即称赞其善于提问且重视文辞表达。这一用法强调通过语言的艺术性提升内容的感染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礼记》《三国志》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尚辞》是指对言辞、文字的崇尚和追求。它强调用语言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性。
《尚辞》的拆分部首为尚(shàng)和辞(cí),尚辞的总笔画数为14个。
《尚辞》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尚书》,其中记载了尧、舜两位帝王在治理国家时注重言辞的重要性。后来,人们将尧、舜的治理理念总结为《尚书》,并引申为对言辞、文字的崇尚。
《尚辞》的繁体字为「尚辭」。
在古代,「尚辞」使用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而言,「尚辞」中的「尚」字在古代写作「尙」,而「辞」字在古代常用的写法是「辭」。
1. 他极为尚辞,善于运用言辞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这篇文章充满了尚辞之风,表达了深情厚意。
崇尚、言辞、文字、传递、情感
善辞、美辞、辞章、雄辞
庸辞、陋辞、俚辞、卑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