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語”。褒獎的言詞。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建康頭陀》:“時同舍生十人,唯 邢之縡 者最負才氣,為一齋推重,適從外來,衆扣之,曰:‘也是箇官人。’略無襃語。”《宋史·牟子才傳》:“帝曰:‘謫詞皆褒語,可更之。’ 子才 不奉詔。”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 南京 六部都察院之長, 嘉靖 以前,有乞休及起用而辭者,往往奉旨不允而稱卿以留之……惟 林尚書 雲同 一次稱卿,且有褒語為異恩。”
“襃語”一詞可能存在書寫誤差或特定語境下的罕見用法。經核查,現行漢語中并無“襃語”的标準釋義,但結合字形和發音推測,可能存在以下兩種可能性:
“褒語”的可能性
“襃”是“褒”的異體字(《康熙字典》收錄),因此“襃語”可能為“褒語”,即贊揚、誇獎的言辭。例如:“他常以褒語激勵學生。”
“谵語”的誤寫可能性
根據您提供的搜索結果,中醫術語中存在“谵語”一詞(與“襃語”發音相近),其定義為:
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多由熱邪擾亂心神所緻,屬實證。常見于外感熱病(如溫病、陽明實熱證)或痰熱擾心等病理狀态,伴隨煩躁、幻覺等症狀。需通過舌診、脈診及現代醫學檢查(如腦電圖)輔助診斷。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所指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請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