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愚。《荀子·儒效》:“狂惑戇陋之人,乃始率其羣徒,辯其談説,明其辟稱,老身長子不知惡也,夫是之謂上愚。” 王先謙 集解引 劉台拱 曰:“上愚猶言極愚。”
“上愚”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指向“極緻的愚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上愚”由“上”(超越、極緻)與“愚”(愚昧)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極緻的愚昧”。在《荀子·儒效》中,該詞用于描述一類固執己見、行為荒謬的人,他們“辯其談說,明其辟稱”卻不知自身錯誤,最終陷入無法自知的愚鈍狀态。
經典文獻中的用法
荀子以“上愚”批判那些自诩聰明卻脫離實際的人。例如,狂惑戆陋者(偏執愚鈍之人)帶領追隨者宣揚錯誤觀點,甚至年老後仍不自省,即為“上愚”的典型表現。
現代詞典的補充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智慧超越常人”的引申義,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主流解釋仍以“極愚”為核心。
“上愚”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為“極緻的愚昧”,常見于對盲目自信者的批判。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原文及漢代學者注解(如王先謙《集解》)。
上愚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部首上和愚,筆畫為4畫。
上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其中有一首古詩《邶風·擊鼓》中有“鼓鐘于宮,說怿享于上愚。”上愚在這裡指的是君主,表示君主享有最高的權力和尊貴地位。
上愚的繁體字為「上愚」,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常常會有變化,但上愚的寫法在曆史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與現代的字形相同。
1. 他受到了上愚的特别賞識,被任命為重要職位。
2. 隻有上愚才能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
上愚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很少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
近義詞包括:上者、貴人、高官、尊貴。
反義詞包括:下愚、庶民、平民、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