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見識不廣。《三國志·蜀志·郤正傳》:“管闚筐舉,守厥所見,未可言八紘之形埒,信萬事之精練也。”
“筐舉”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āng jǔ,屬于比喻性表達,其核心含義為見識不廣、視野狹窄。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與比喻義
出處與語境
源自《三國志·蜀志·郤正傳》:“管闚筐舉,守厥所見,未可言八紘之形埒,信萬事之精練也。”。此處通過對比“管窺”(從管中看天)和“筐舉”,強調認知的局限性。
典型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或古文,形容人固守狹隘的見解,缺乏對廣闊事物的理解。例如:“學者若管闚筐舉,則難成通才。”。
近義詞
管窺蠡測、坐井觀天、一孔之見。
反義詞
見多識廣、博古通今、高瞻遠矚。
現代漢語中,“筐舉”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學術讨論或文學作品中,用于批評思維局限或知識面狹窄的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筐”的原始含義,可參考《說文解字》對“筐”的釋義(竹制方形盛器)。
《筐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用筐子将東西舉起來或提起來。
《筐舉》的拆分部首是竹,并且由16個筆畫組成。
《筐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經濟生活。在古代,人們常用竹子編制成的筐子來攜帶和搬運物品,而舉起來也是為了方便搬運和運輸。
《筐舉》的繁體字形為「筐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包括《筐舉》這個詞的寫法也有一些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書中,《筐舉》的寫法分别是「竹舉」和「竹厹」。
1. 他用筐舉起了一大堆水果。
2. 她輕輕地将書放在了桌子上,不需要筐舉。
一筐、筐子、舉重、舉步
提舉、搬運、擡升
放下、放置、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