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剛的意思、柔剛的詳細解釋
柔剛的解釋
(1).指占卦中的柔爻與剛爻。《易·說卦》:“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疊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孔穎達 疏:“六畫所處有其六位,分二四為陰位,三五為陽位,疊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剛爻。”
(2).柔和與剛強。《山海經·西山經》:“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有而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 漢 揚雄 《法言·君子》:“或問君子之柔剛,曰: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
詞語分解
- 柔的解釋 柔 ó 植物初生而嫩:柔荑(初生嫩芽,喻女子 * 的手)。 軟,不硬:柔軟。柔韌。柔嫩。柔滑。 軟弱,與“剛”相對:柔懦。柔弱。剛柔相濟。 溫和:柔順。柔和。柔曼(柔和妩媚)。柔情。 剛 筆畫數:;
- 剛的解釋 剛 (剛) ā 硬,堅強,與“柔”相對:剛強。剛直。剛烈。剛勁(姿态、風格等挺拔有力)。剛健。剛毅。剛決。剛正不阿(?)。剛愎自用。 恰好,恰巧:剛剛(.恰好;.才)。剛好。 才:剛才。剛來就走。 姓
專業解析
"柔剛"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内涵解析
"柔剛"是漢語中一個蘊含辯證思想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指向"柔軟"與"剛強"的對立統一關系,常見于哲學、文學及傳統思想領域。
-
基本釋義
- 字面分解:"柔"指柔軟、溫和,《說文解字》釋為"木曲直也",引申為韌性;"剛"指堅硬、強健,《廣雅》注為"堅也",象征力量。兩者結合,既表屬性對立,又強調互補共生。
-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柔與剛的并稱",用于描述事物或人格中兼具溫和與剛毅的特質,如《詩經·大雅》"柔剛相濟,以成其道"的用例。
-
哲學内涵
- 在《周易》中,"柔剛"與陰陽哲學對應。《易傳·系辭》雲:"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指宇宙萬物通過剛柔力量的互動實現動态平衡。
- 道家思想進一步深化此概念,《道德經》主張"柔弱勝剛強",以柔克剛的智慧被引申為處世策略,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
文化應用
- 傳統武術(如太極拳)強調"化剛為柔,積柔成剛",體現剛柔并濟的技法原理。
- 書法藝術中,"柔剛"指筆法的力度控制,如東漢蔡邕《筆論》所述:"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主張筆畫需兼具柔韌與骨力。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周易譯注》(中華書局)、《道德經》(國家圖書館出版社館藏本)、《中國武術史》(人民體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柔剛”是一個具有多重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不同維度解釋:
一、易學概念
- 爻象指代
在《周易》中,“柔剛”分别對應卦象中的“柔爻”(陰爻“⚋”)和“剛爻”(陽爻“⚊”),通過二者的排列組合構成卦象,象征陰陽調和與變化規律。例如《易·說卦》提到“分陰分陽,疊用柔剛”,強調陰陽爻的交替運用。
二、性格與物質屬性
- 剛柔并濟
指性格或物質的柔和與剛強并存,如《山海經》描述玉石“以和柔剛”,體現剛柔相濟的特性;漢代揚雄《法言》提出“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強調道德層面的剛柔平衡。
三、中醫理論
- 陰陽屬性
中醫典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柔剛”被用于區分陰陽的不同特質,如“審其陰陽,以别柔剛”,将柔歸于陰、剛歸于陽,用于辨證施治的理論基礎。
四、人名寓意
- 文化象征
作為名字時,“柔”象征溫和、柔順,“剛”代表堅強、剛毅,常寄托剛柔并濟的品格期許。如《易經》的“乾剛坤柔”與《商君書》的“強者必剛鬥”均被引為文化淵源。
“柔剛”涵蓋了哲學、占卜、倫理及實際應用等多重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釋義,可參考《周易》《法言》等古籍或姓名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艾康闆片包金别白筆下留情嬖豔不今不古陳規陋習愁痛出門子除飾疵垢戴幹貳節訪案方丈字肺俞風飡水宿孤檠駭悸還贖何怙涸轍枯魚紅樓花露水驩躍虎圈激烈晶餅連牆接棟離經翎管浏漓留飲綠萍碼瑙夢家募化内纖帕腹飄簸纰僻鋪戶喬禁架丘坂铨判雀録缛彩如此而已仕途隨風睢呿天京保衛戰推敚往返徒勞望梅止渴圍範危死穩練相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