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家邑的意思、家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家邑的解釋

古時大夫的采地。《周禮·地官·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鄭玄 注:“家邑,大夫之采地。” 明 宋濂 《吳公行狀》:“ 毘陵 , 吳 之 延陵 ,乃 季子 之家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家邑,又稱“采邑”或“封邑”,是中國古代分封制度下的一種重要土地占有形式,特指君主賞賜給卿、大夫等貴族作為世祿的領地。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周代及後世君主授予卿大夫的世襲封地。受封者(卿大夫)在其家邑内享有統治權,包括征收賦稅、管理民衆等權利,并承擔向宗主國(諸侯或天子)納貢、服役、出兵等義務。此制度是周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天子—諸侯—卿大夫”的等級分層管理。來源依據見《漢語大詞典》“家邑”詞條(第3卷,第1288頁)及《周禮·地官·載師》鄭玄注。

二、曆史背景與特征

  1. 分封基礎:家邑源于周代“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原則,規模通常小于諸侯國,如《禮記·王制》載“大夫倍上士,祿足以代其耕”,表明其經濟來源依賴封地收入。
  2. 世襲屬性:家邑可世襲繼承,形成“世卿世祿”制,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鄭國子産受封邑後子孫世守。
  3. 管轄權限:卿大夫在封地内行使行政、司法權,但重大事務(如軍事)需服從諸侯調遣,體現“主權分割”特征。來源綜合《中國曆史大辭典·先秦史》(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及《周禮·春官·大宗伯》賈公彥疏。

三、詞義演變與用法

“家邑”一詞多見于先秦典籍,漢代後隨着郡縣制推行逐漸衰落,但作為曆史術語仍用于指代貴族封地。現代漢語中屬曆史詞彙,常見于研究古代制度、曆史的語境。其構詞法為偏正結構,“家”強調歸屬,“邑”指城邑或封地。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689頁釋義及用例分析。

權威文獻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2.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3. 《中國曆史大辭典·先秦史》(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網絡擴展解釋

“家邑”是古代中國分封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1.基本定義

家邑指古代大夫(官職)的采地,即君主賜予大夫作為俸祿或管轄的封地。這類封地通常位于都城周邊區域,屬于“稍地”(距離王城較近的土地)。

2.文獻出處

3.曆史背景與功能

4.實例佐證

明代宋濂在《吳公行狀》中提到:“毘陵,吳之延陵,乃季子之家邑也。”說明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的封地延陵即屬家邑。

家邑反映了古代貴族階層通過土地分封維系權力結構的制度特點,其記載多見于禮制典籍與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原文及鄭玄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白鸾绫倍畔兵警不成三瓦不就觇行弛夜崇論谹議抽腸當斷不斷導款蹈瑕地層度恕馮相氏根除更興卦理古歰黑牡後咎驩遊火宋降箕驕骜膠粘皎然戟幢即阼君公斂手屏足令器龍卧綠油油沒羽之虎冥工男家賠鈔頗陵破悭籤差搶奪棄灰清償輕流鵲畫肉袒負荊傷荷藕哨聚沙漲慎禮身役矢口抵賴釋種泰山吟陶巾嚏噴窐孔紋木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