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邑的意思、塞邑的詳細解釋
塞邑的解釋
形勢險要的邊境城邑。《穀梁傳·僖公二年》:“ 夏陽 者, 虞 虢 之塞邑也。” 範甯 注:“其地險要,故二國以為塞邑。”
詞語分解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塞邑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單字釋義與曆史語境綜合理解:
一、單字解析
-
塞(sài)
- 本義指邊界險要之處,特指古代為抵禦外敵修築的關隘、堡壘。《說文解字》釋為“隔也”,引申為邊境軍事要塞。
- 例證:《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谪戍以充塞下”,其中“塞下”即指邊境駐防區域。
-
邑(yì)
- 指人群聚居的城邑、封地。《說文解字》稱“國也”,泛指有行政功能的城鎮。
- 例證:《周禮·地官》載“四井為邑”,表明其作為基層行政單位的功能。
二、複合詞“塞邑”釋義
“塞邑”特指古代邊境地區的軍事重鎮,兼具防禦與行政雙重職能:
- 地理屬性:位于國土邊陲,常依托關塞險要而建,如長城沿線的城防據點。
- 功能特征:既是屯兵戍守的軍事堡壘,也是管理邊疆民政的行政中心。
- 曆史用例:漢代為防禦匈奴,在河西走廊設敦煌、張掖等“塞邑”,兼具軍事屯田與貿易樞紐作用(見《漢書·地理志》)。
三、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 定義:“塞邑,邊塞城邑。”
-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指出:“塞邑多見于秦漢史料,指邊境兼具軍鎮與縣治功能的城池。”
- 《古代軍事地理概論》 分析:“塞邑體系是中原王朝經略邊疆的核心節點,如唐代安西都護府所轄龜茲、于阗等城。”
四、古籍用例
- 《後漢書·窦融傳》:“河西諸郡,北當匈奴,南蔽羌胡,民庶殷富,塞邑完固。”
- 唐·杜佑《通典·州郡典》:“涼州為河西塞邑之首,襟帶西蕃,蔥右諸國。”
“塞邑”是古代中國邊疆治理的重要載體,其釋義需結合軍事防禦、行政管轄與地理區位的三重維度,反映了傳統“守邊固塞”的政治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塞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āi yì,指形勢險要的邊境城邑,通常具有軍事防禦功能。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塞邑”由“塞”(險要之地)和“邑”(城邑)組成,字面含義即“險要的邊境城池”。它多用于描述古代國家為鞏固邊防而建立的軍事重鎮。
2.文獻例證
- 《穀梁傳·僖公二年》中提到:“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 範甯注解:“其地險要,故二國以為塞邑。” 這印證了夏陽(今陝西韓城)作為虞國和虢國邊境要塞的曆史地位。
- 唐代李端詩句“設伏軍謀密,坑降塞邑愁”則體現了該詞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突出其軍事屬性。
3.綜合釋義
“塞邑”不僅強調地理位置險要,還隱含戰略意義,是古代政權控制邊疆、抵禦外敵的關鍵據點。其内涵與“邊塞”“關隘”等詞相關,但更側重城池本身的防禦功能。
4.延伸說明
從宋代梅堯臣“塞邑多苦寒,國風遺舊俗”可見,這類城邑往往環境艱苦,但保留了獨特的文化習俗。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曆史地理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抱玉握珠摽冠筆心不康不首參貳唱議讒沮陳德乘法瞠目挢舌尺波電謝舂擊除暴安良怱遽大金川吊打地價诋擿東經販鮮飛行歡朱國回去貨郎擔菅蒯姣人晶晃近俗雞樹客裡苦楚欄杆留遺荔支籠鳥檻猿盧甘石洛妃眉嵴片理憑心劈撲潛台詞豈其潤屋潤身扇搋賞附閃擊戰山燒少見神事師友祭酒淑靈替移通愛倭螺吳中四傑缃缣先祀諧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