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擊。《魏書·房崇吉傳》:“ 崇吉 設土蕇方梁,下相舂擊,不時克殄。” 郭沫若 《行路難》下篇三:“上下一次,略等脈搏二十六次,一分鐘間尚不能舂擊三次也。”
“舂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舂”(chōng,意為用杵搗碎)和“擊”(jī,意為敲打)組成,字面指用力搗擊或猛烈擊打,引申為“沖擊”之意。例如《魏書》中描述軍事防禦時提到“下相舂擊”,即指通過反複沖擊對抗敵人。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物理層面的強力動作,如搗米、敲擊工具等具體行為,也可比喻事物間的激烈碰撞或對抗。郭沫若在《行路難》中以“舂擊”形容機械運動的緩慢節奏,屬于文學化表達。
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沖擊”“敲擊”等。需注意其與“沖擊”的細微差别:“舂擊”更強調反複、用力的動作,而“沖擊”適用範圍更廣,可指自然現象或抽象沖突。
例句參考
總結來看,“舂擊”是一個兼具具體動作與文學比喻色彩的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參考《漢語辭海》或《魏書》相關章節。
舂擊(chōng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舂”是左右結構的偏旁部首,表示舂米;“擊”是上下結構的偏旁部首,表示打擊、敲擊。
舂擊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舂:上半部像一根竹竿,下半部像一顆米粒,共6畫;
擊:上半部代表手,下半部代表木槌,共5畫。
舂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在古時候,人們需要舂米,就是将稻谷放入石臼中,用舂杵敲擊米谷,使之破碎。舂擊在古人日常生活中是一項基本的勞動活動。
在繁體字中,舂擊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現在有所不同。以舂為例,古時的寫法由上到下,先寫豎線,再寫一個長橫,最後寫米字形狀的下半部分。
舂擊這個詞的用法豐富多樣。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用力舂擊着碎米,發出響亮的聲音。
2. 農婦們在田間舂擊着谷米,邊舂邊唱着歌。
組詞:
舂新(指顫動)
舂谷(姓氏)
近義詞:
捶擊、打擊、敲擊
反義詞:
輕擊、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