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邑的意思、塞邑的详细解释
塞邑的解释
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穀梁传·僖公二年》:“ 夏阳 者, 虞 虢 之塞邑也。” 范宁 注:“其地险要,故二国以为塞邑。”
词语分解
- 塞的解释 塞 ā 堵,填满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规。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活塞。塞子。 塞 à 边界上险要地方:要塞。关塞。塞外。边塞。塞翁失马。 塞 è 义同(一)①,用于若干书面语词:闭塞。阻塞。搪塞。
- 邑的解释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闷不安。 笔画数:; 部首:邑;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塞邑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单字释义与历史语境综合理解:
一、单字解析
-
塞(sài)
- 本义指边界险要之处,特指古代为抵御外敌修筑的关隘、堡垒。《说文解字》释为“隔也”,引申为边境军事要塞。
- 例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戍以充塞下”,其中“塞下”即指边境驻防区域。
-
邑(yì)
- 指人群聚居的城邑、封地。《说文解字》称“国也”,泛指有行政功能的城镇。
- 例证:《周礼·地官》载“四井为邑”,表明其作为基层行政单位的功能。
二、复合词“塞邑”释义
“塞邑”特指古代边境地区的军事重镇,兼具防御与行政双重职能:
- 地理属性:位于国土边陲,常依托关塞险要而建,如长城沿线的城防据点。
- 功能特征:既是屯兵戍守的军事堡垒,也是管理边疆民政的行政中心。
- 历史用例:汉代为防御匈奴,在河西走廊设敦煌、张掖等“塞邑”,兼具军事屯田与贸易枢纽作用(见《汉书·地理志》)。
三、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 定义:“塞邑,边塞城邑。”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指出:“塞邑多见于秦汉史料,指边境兼具军镇与县治功能的城池。”
- 《古代军事地理概论》 分析:“塞邑体系是中原王朝经略边疆的核心节点,如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龟兹、于阗等城。”
四、古籍用例
- 《后汉书·窦融传》:“河西诸郡,北当匈奴,南蔽羌胡,民庶殷富,塞邑完固。”
- 唐·杜佑《通典·州郡典》:“凉州为河西塞邑之首,襟带西蕃,葱右诸国。”
“塞邑”是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重要载体,其释义需结合军事防御、行政管辖与地理区位的三重维度,反映了传统“守边固塞”的政治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塞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āi yì,指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通常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塞邑”由“塞”(险要之地)和“邑”(城邑)组成,字面含义即“险要的边境城池”。它多用于描述古代国家为巩固边防而建立的军事重镇。
2.文献例证
- 《穀梁传·僖公二年》中提到:“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范宁注解:“其地险要,故二国以为塞邑。” 这印证了夏阳(今陕西韩城)作为虞国和虢国边境要塞的历史地位。
- 唐代李端诗句“设伏军谋密,坑降塞邑愁”则体现了该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突出其军事属性。
3.综合释义
“塞邑”不仅强调地理位置险要,还隐含战略意义,是古代政权控制边疆、抵御外敌的关键据点。其内涵与“边塞”“关隘”等词相关,但更侧重城池本身的防御功能。
4.延伸说明
从宋代梅尧臣“塞邑多苦寒,国风遗旧俗”可见,这类城邑往往环境艰苦,但保留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历史地理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璧无瑕拔济波斯枣伯祖母产卵产翁槎丫惩沮宠顾怵怛出力丁块柴副性徵敢则是革枭广巨光前絶后龢同鸿达花馆幻杳婚纱魂庭佳兵不祥假公济私监户见镪交赊洁身自守金闪闪近在咫尺九九归原可堪连屯灭宝明眸善睐南蔽媥姺颇失裒多益寡迫制牵持情悰穷朴曲江会揉蓝砂里淘金橐驰徒系王明君伟德魏科骫奊卧牀忤嫚无明无夜狭阨下井投石痫证泄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