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缣缃。淺黃色細絹。古時用以書寫。亦借指書冊。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之一:“當時備巡遊,今不存緗縑。” 清 孫枝蔚 《九江舍舟登岸行廬山道中作》詩:“或言最高處,塵不到緗縑。”
“缃缣”是“缣缃”的倒序寫法,二者含義相同,均指古代用于書寫的淺黃色細絹,後引申為書冊的代稱。
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
由“缃”(淺黃色絲織品)和“缣”(雙絲織的細密絹帛)組合而成,特指質地輕薄、顔色淡黃的書寫材料。這種材質在紙張普及前常用于記錄文字。
引申義
因缣缃是古代文獻載體,逐漸成為書籍、典籍的雅稱。例如詩詞中會用“缣缃萬卷”形容藏書豐富。
單字解析
該詞屬于并列結構的複合詞,調換字序後含義不變,類似“兄弟—弟兄”的關系。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書寫材料,可查閱《說文解字》等文獻。
缃缣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顔色或某種材料的顔色。它通常指的是黃色或金黃色,也可以用來形容絲綢等質地柔軟而光亮的物品。
缃缣的部首是缶(fǒu),它屬于“缶”字旁。由于缃和缣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見,所以它們的筆畫沒有固定的标準。根據不同的字典,缃可以拆分為7-8畫,缣可以拆分為10-12畫。
缃缣這個詞來源于古代“黃缃”的合稱。黃缃是一種昂貴的黃色絲綢,被視為貴族等社會地位高的人穿戴的象征。後來,黃缃逐漸演變為缃缣,作為一種特殊的顔色或材料來形容。
缃缣的繁體字是黃縢(huáng téng)。繁體字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台灣和香港地區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缃缣的寫法可能并非現代的樣子。在《說文解字》中,缃缣的寫法為“繒繢”(zēng huì)。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時會有一些差别,這也是漢字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1. 她穿着一襲缃缣的旗袍,顯得格外婀娜多姿。
2. 這幅畫采用了缃缣色調,給人一種質感柔軟的感覺。
缃絲緣、缃絮狀、缃色、缃黃等。
黃色、金黃色、黃澄澄。
藍色、紅色、黑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