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胸懷憤懑。《楚辭·離騷》:“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王夫之 通釋:“憑心,謂憤懣藴積於心也。”
(2).憑依其心。 南朝 梁 王僧孺 《武帝祭禹廟文》:“克誠斯饗,憑心可答。”
“憑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主要可分為古典文獻中的解釋和現代引申用法:
胸懷憤懑
源自《楚辭·離騷》:“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王夫之注解為“憤懑蘊積于心”。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内心郁結的情緒,常見于古代詩文。
憑依其心
見于南朝梁王僧孺《武帝祭禹廟文》:“克誠斯饗,憑心可答。”此處強調以内心真誠為依托,表達虔誠的态度。
根據良心或誠實判斷
現代語境中,“憑心”可引申為“依從本心”,如“咱們憑心做事,沒什麼好擔心的”。這一用法強調不受外界幹擾,以道德和良知為準則。
成語化表達
部分詞典将其列為成語,定義為“根據自己的良心和誠實态度判斷事物”,例如:“雇傭騎士是最純粹的騎士,他們行事憑心。”(參考例句來自)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出處,可參考《楚辭》及王夫之《楚辭通釋》。
憑心是指根據自己的内心感受或信念來做事、表達觀點或判斷事物。憑心可以理解為憑借真心誠意或根據内心感受進行行動。
憑心的拆分部首為工和心,其中工為左部,心為右部。
憑心的筆畫數為13畫。
憑心是一個常用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它體現了儒家學說中的“誠”和“仁”的重要價值觀。誠意誠心,心存真誠,并憑借内心的信念行事是儒家推崇的品德。
憑心的繁體字為憑心。
古時候憑心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隻是字體形狀略有差異。
1. 他的行為憑心可見,他是真心想幫助我們的。
2. 我憑心認為這個計劃是正确的。
憑心誠意、憑心而論、憑心而答
根據内心、真誠、信仰
隨意、虛僞、敷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