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籠中鳥與檻中猿。比喻受拘禁而不得自由的人。 唐 白居易 《山中與元九書因題書後》詩:“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籠鳥檻猿”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óng niǎo jiàn yuá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該成語字面指籠中的鳥和檻(圍欄)中的猿猴,比喻受拘禁、失去自由的人。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描述被束縛的處境。
需注意“檻”的讀音為jiàn(指圍欄),與“門檻”的“檻”(kǎn)區分。此外,該成語生僻度較高,多用于文學或特定語境。
《籠鳥檻猿》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被困或受限制于一定環境中無法自由活動的狀态。它意味着像被關在籠子裡的鳥一樣,或者像被限制在檻欄中的猿一樣,無法自由地展翅高飛。
《籠鳥檻猿》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籠:竹 + 筆畫(8畫)
鳥:鳥 + 筆畫(11畫)
檻:木 + 筆畫(10畫)
猿:犬 + 筆畫(9畫)
《籠鳥檻猿》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它最初出現在元代楊時吉的《飛黃騰達》一書中,用來形容人處境不佳,無法自由發展的狀态。
《籠鳥檻猿》的繁體字為「籠鳥檻猿」。
在古代,「鳥」的字形曾為「鳥」,「猿」的字形為「獂」。
1. 由于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他感到自己正像是一隻被困在籠中的鳥,無法自由飛翔。
2. 在這個競争激烈的社會中,很多年輕人感到自己像是檻中之猿,受制于環境無法展現自己的才華。
1. 籠網:用網困住或限制。
2. 鳥語花香:形容美麗宜人的環境。
3. 檻外:檻欄之外,比喻自由出路。
4. 猿啼鶴唳:猿猴叫聲和鶴鳴聲交替響起,形容山林靜谧和寂寥。
1. 困鳥高飛
2. 囚鳥樂園
3. 有志竟成
1. 高翔自在
2. 自由自在
3. 自由探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