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荔枝。《後漢書·和帝紀》:“舊 南海 獻龍眼、荔支,十裡一置,五裡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荔支》:“《廣志》曰:‘荔支,樹高五六丈,如桂樹。緑葉蓬蓬,冬夏鬱茂,青華朱實。’” 宋 蘇轼 《峻靈王廟碑》:“石峯之側,多荔支黃柑,得就食。”參見“ 荔枝 ”。
"荔支"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現多寫作"荔枝",指同一種熱帶水果。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荔支"即現代漢語中的荔枝,是古代文獻中常見的異形詞寫法,。拼音為lì zhī(ㄌㄧˋ ㄓ),與"荔枝"發音完全相同。
詞源考證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和帝紀》,記載東漢時期南海郡進貢龍眼、荔支的史實:"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荔枝樹的形态特征:"樹高五六丈,綠葉蓬蓬,冬夏郁茂,青華朱實"。
植物學特征
古籍描述其樹高約15-18米(五至六丈),四季常綠,果實成熟時呈現朱紅色,與現今荔枝屬植物的生物特征高度吻合。蘇轼在《峻靈王廟碑》中提到的"石峰之側多荔支"更印證了其生長環境偏好。
現代應用
自宋代以後"荔枝"逐漸成為通用寫法,"荔支"主要用于古籍引用或文學創作中的仿古表達。如所述,現代網絡釋義仍沿用"荔枝"為規範詞形。
荔支(lì zhī)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蓮藕的根莖部分。它由“艹”(草字頭部首)和“支”兩個部分構成,總共包含了9畫。
荔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經典中。在佛教文獻中,荔支指的是蓮藕的根莖,也被用來比喻修行中的根本。由于詞義上的特殊含義,荔支也用來表示佛法的最高道果。在現代漢語中,荔支的意義已經延伸,常用來形容某種物品的精華或本質。
在繁體字中,荔支的寫法為「藜枝」。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中,荔支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金文中,荔支的字形為「」。在篆書中,荔支的字形為「藜枝」,可以看出與繁體字的近似關系。在隸書中,荔支的字形變化較大,形狀與現代字形有所區别。
1. 他是那個行業的荔支,無人不知。
2. 這個故事的結尾道出了荔支,讓人心曠神怡。
組詞:荔枝、支撐、支持。
近義詞:精華、精粹、精髓。
反義詞:糟粕、廢話、垃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