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茅草之類。可編繩索。 漢 王逸 《九思·遭厄》:“菅蒯兮壄莽,雚葦兮仟眠。” 唐 黃滔 《南海韋尚書啟》:“變泥沙為丹雘之姿,植菅蒯作芝蘭之秀。”
(2).喻微賤的人或物。 南朝 梁 任昉 《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陛下不棄菅蒯,愛同絲麻。” 唐 韓愈 孟郊 《納涼聯句》:“惟憂棄菅蒯,敢望侍帷幄。” 清 唐孫華 《贈夏重》詩:“惡草等菉葹,微材僅菅蒯。”
(3).指草鞋。 唐 劉商 《贈嚴四草履》詩:“輕微菅蒯将何用,容足偷安事頗同。”
“菅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讀音與構成
拼音為jiān kuǎi,由兩種草本植物“菅”和“蒯”組合而成,均屬禾本科植物。其中“菅”指葉子細長的茅草,“蒯”指可制繩或編織的草本植物。
基本含義
指茅草類植物,可用來編織繩索、草鞋等實用物品。例如《左傳·成公九年》提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強調其雖低賤但不可或缺的實用價值。
比喻意義
引申為微賤的人或事物。古代文獻中常以“菅蒯”自謙或形容身份低微者,如南朝任昉《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中用“不棄菅蒯”表達自謙。
文學與曆史引用
該詞多見于典籍,如《後漢書》以“菅蒯”對比高貴的“絲麻”,突出物盡其用的哲學思想。
其他用法
偶爾代指草鞋,因古代常以菅、蒯編織足部用品。
“菅蒯”既指具體植物,又承載古代社會對資源利用和階層隱喻的雙重文化内涵。
《菅蒯》(jiān kuǎi)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古代竹帚的一種。這種竹帚由菅(一種禾本科植物)的莖藤紮制而成。
《菅蒯》的部首是"艹",共有13個筆畫。
《菅蒯》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邶風·靜女》:“匪車世緩,菅蒯青青。”意指用菅蒯制成的竹帚隨風搖曳。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指代竹帚的專用名詞。
《菅蒯》的繁體字為「菅蒯」。
在古代,菅蒯的寫法有所變化。其中,菅的古體為「艾」,蒯的古體為「鬼」。這些古代字形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為現代的形式。
1. 他手持菅蒯,掃地而行,宛如一道清風。
2. 村民們用菅蒯制成的竹帚清掃村子,保持它的整潔。
搭配《菅蒯》常見的組詞有:“菅蒯匠”(制作竹帚的人)、“菅蒯掃”(用菅蒯掃帚打掃)。
在指代竹帚的意義上,菅蒯的近義詞包括:“竹帚”、“茅帚”。
在指代竹帚的意義上,菅蒯的反義詞可以是“掃帚”、“吸塵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