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霜的意思、披霜的詳細解釋
披霜的解釋
形容連夜奔波,備極辛勞。 明 孫柚 《琴心記·牛酒交歡》:“馳驛擁旄為大将,急王程帶月披霜。” 太平天囯 賴文光 《自述》:“不料獨立此間數載,戰無不捷,踏雪披霜,以期復都于指日。”《紅旗歌謠·挑磚歌》:“披霜戴露上九霄,腳手架上把磚挑。”
詞語分解
- 披的解釋 披 ī 覆蓋在肩背上:披星戴月。 穿戴:披挂。披甲。 打開,散開:披襟。披閱。披露(發表,公布,表露)。所向披靡。 劈開,裂開:竹竿披了。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霜的解釋 霜 ā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細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霜降。霜凍。霜序(指深秋季節)。霜秋。霜期。霜天。 像霜一樣的東西:柿霜。西瓜霜。 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鋒。
專業解析
“披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來理解:
-
字面意思:覆蓋着霜
- “披”在此處意為“覆蓋”、“附着”,如“披雪”、“披星戴月”中的用法。
- “霜”指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體上凝結成的白色冰晶。
- 因此,“披霜”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指物體(如草木、地面、建築等)表面覆蓋着一層霜。這描繪的是一種深秋或初冬清晨常見的自然景象,帶有清冷、蕭瑟的意境。例如:“深秋的清晨,草木皆披霜。”
-
引申義:
- 形容白發: 因為霜是白色的,“披霜”常被用來比喻頭發花白,如同覆蓋了一層霜雪,意指人年老或飽經風霜。例如:“歲月流逝,他已是兩鬓披霜。”
- 形容寒冷或經曆風霜: 由于霜的出現意味着寒冷天氣,“披霜”有時也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經曆了嚴寒、艱辛或歲月的磨砺,帶有一種滄桑感。例如:“披霜曆雪數十載,終于功成名就。”
- 文學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披霜”是一個富有畫面感和意境的詞彙,常用于描繪蕭瑟的秋景、冬景,或烘托人物的孤寂、堅韌、衰老等情感狀态。
“披霜”的核心含義是指物體表面覆蓋着霜。其引申義主要圍繞“白色”(喻白發)和“寒冷/艱辛”(喻經曆)展開,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象和表達人生況味,是一個具有較強文學色彩的詞彙。
參考來源:
- 釋義參考綜合自《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等權威辭書對“披”、“霜”及“披霜”相關用法的解釋。
- 文學意象及引申義的解讀參考了經典文學作品中對“霜”意象的運用分析(如相關文學評論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披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pī shuāng
- 注音:ㄆㄧ ㄕㄨㄤ
- 詞義:形容連夜奔波、極其辛勞的狀态,常與“帶月”“踏雪”等詞搭配,突出旅途或勞作的艱辛。
詞語結構
- “披”:本義為覆蓋或搭在肩背上(如“披衣”),引申為承受、經曆。
- “霜”:指夜晚的寒霜,象征寒冷的環境。
- 組合含義:字面指“身披寒霜”,比喻在惡劣條件下長時間趕路或勞作。
用法與例句
- 文學化表達:
- 例1:“急王程帶月披霜”(明代《琴心記》),形容為公務星夜兼程。
- 例2:“踏雪披霜,以期複都于指日”(太平天國文獻),強調征戰途中的艱苦。
- 現代造句:
- “披霜戴露上九霄,腳手架上把磚挑”(民歌),描繪勞動者清晨勞作的場景。
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披星戴月、風餐露宿、栉風沐雨。
- 關聯意象:多與“寒夜”“旅途”“勞作”等場景結合,突出辛勞與堅韌。
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用于詩詞、散文中增強畫面感。
- 曆史描述:常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描述行軍、差役等場景。
- 口語化表達:現代較少使用,多保留在成語或固定搭配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卑困标峻不可企及常節城禁塵牽陳戎道寡稱孤大運河點閘調轉丁外憂惡哏哏藩阃歌鐘供不應求過刑害患畫迹皇王徽冊回環禍菑賈鵩集大成結縷積伶積俐基命驚歎號舊格計想阃儀刳脂剔膏老經綸老氏理命令式六如居士敏行謬舉腦後賬鬧揚氣排次貧巷窮形盡相器遇诠次日夜如梭薩齊瑪扇車尚行山相實年司民死數殢留涕滂通荊門小像細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