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皇王的意思、皇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皇王的解釋

指古聖王。後亦泛指皇帝。《詩·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 毛 傳:“皇,大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诏策》:“皇王施令,寅嚴宗誥。”《新唐書·劉蕡傳》:“雖臣之愚,以為未極教化之大端,皇王之要道。” 宋 範仲淹 《六官賦》:“克勤于邦,緻皇王之道。”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古事相類》:“ 魏 東阿王 見 邯鄲淳 先傅粉裙襦,誦俳優小説數千言,繼乃正衣冠與論皇王大道。”豫劇《卷席筒》第一場:“聞聽今春皇王開科,孩兒近日在家溫習功課,準備進京赴考,望爹爹莫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皇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古代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皇王”最初指古代聖王,後逐漸演變為對皇帝的泛稱,強調君主的至高地位與權力。例如,《詩·大雅·文王有聲》中“皇王維辟”即指聖王為天下之主。

二、詞源構成

三、曆史演變

  1. 先秦時期:特指堯、舜、禹等聖王,如《詩經》中的用法。
  2. 後世擴展:漢代以後逐漸泛指皇帝,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皇王施令”,唐代劉蕡稱其為“皇王之要道”。

四、使用場景

五、古籍引用示例

  1. 《新唐書·劉蕡傳》:“雖臣之愚,以為未極教化之大端,皇王之要道。”
  2. 清代袁枚著作中亦沿用此詞,體現其曆史延續性。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用例,可查閱網頁引用的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皇王

《皇王》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來指代帝王或君主。它由“皇”和“王”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皇”字由“白”部和“玉”部組成,它的部首為“白”,總計有九個筆畫。

“王”字由“玉”部和“一”部組成,它的部首為“玉”,總計有四個筆畫。

來源

“皇”字來源于甲骨文,最早用來指代貴族或君主。而“王”字在甲骨文中表示玉器,後來演變為指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即君主。

繁體

在繁體字中,“皇”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王”字的寫法為“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以“皇”和“王”為組合的寫法較少見。而在古代官方文獻和書籍中,通常使用更具體的稱謂,如“皇帝”、“王侯”等。

例句

1. 古代中國的“皇王”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2. 他被封為“皇王”,成為了整個國家的統治者。

組詞

皇帝、皇後、皇家、王位、王室、王國

近義詞

君主、帝王、主宰

反義詞

臣民、百姓、平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