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勉力修身。語本《論語·裡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漢書·東方朔傳》:“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敏行”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含義:
行動敏捷
指做事迅速敏銳,強調行動果斷、善于把握機會。例如《漢書·東方朔傳》提到“敏行而不敢怠”,體現行動力的重要性。
勉力修身
語出《論語·裡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原意是告誡人們少說空話、勤勉修身。這一含義在漢典等高權威來源中被重點強調。
詞源與演變
“敏行”由“敏”(迅速)和“行”(行動)組成,最初側重修身,後衍生出高效行動的含義。宋代朱熹在《答王近思書》中仍沿用修身之義。
常見搭配
常與“讷言”連用,如“讷言敏行”,形容人言語謹慎但行動積極。例如:“他身上有底層人士讷言敏行的堅守”(例句)。
“敏行”既可指行動高效,更蘊含儒家倡導的修身哲學。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敏行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的是行動迅速敏捷、反應靈敏。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行為上敏感、敏銳,有較快的反應能力和執行力。
敏行的字形由"敏"和"行"兩個漢字組成。
"敏"字的部首是"⺡"(心字旁),拼音是"mǐn",總共包含10個筆畫。
"行"字的部首是"⾏"(彳字旁),拼音是"xíng",總共包含6個筆畫。
敏行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是一個現代漢語詞語。它沒有具體的繁體字形,隻有簡化字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敏行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具體情況需要參考古代文獻以确定。
1. 他一向做事敏行,經常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确的決策。
2. 學習上要敏行,掌握知識和技能才會更快。
3. 她作為一名警察,要保持敏行的狀态,隨時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1. 敏捷:指行動迅速敏捷、反應靈敏。
2. 敏感:指對外界事物有較敏銳的感受能力。
3. 行動:指行為、活動的表現。
4. 行為:指人們的言行舉止、行動表現。
1. 機敏:指反應迅速靈敏,機智過人。
2. 靈活:指行動敏捷、靈敏應對。
3. 機警:指反應敏捷、警覺性高,能夠防範危險。
1. 遲鈍:指行動遲緩,反應較慢。
2. 鈍感:指對外界刺激不敏感,反應遲鈍。
3. 慢行:指行動緩慢,沒有快速的執行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