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歌鐘的意思、歌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歌鐘的解釋

[percussion instrument in ancient times] 即“編鐘”,古代銅制打擊樂器

窾坎镗鞳者,魏莊子之 歌鐘也。—— 宋· 蘇轼《石鐘山記》

詳細解釋

(1).伴唱的編鐘。《左傳·襄公十一年》:“ 鄭 人賂 晉 侯……歌鐘二肆。” 杜預 注:“肆,列也。縣鐘十六為一肆。二肆,三十二枚。” 孔穎達 疏:“言歌鐘者,歌必先金奏,故鐘以歌名之。《晉語》 孔晁 注雲:‘歌鐘,鐘以節歌也。’” 晉 左思 《魏都賦》:“元勳配 管敬 之績,歌鐘析邦君之肆。” 南朝 宋 鮑照 《數詩》:“七盤起長袖,庭下列歌鐘。”

(2).歌樂聲。 唐 李白 《魏郡别蘇明府因北遊》詩:“青樓夾兩岸,萬家喧歌鐘。” 前蜀 韋莊 《病中聞相府夜宴》詩:“滿筵紅蠟照香鈿,一夜歌鐘欲沸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歌鐘”是古代音樂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作為樂器的定義

歌鐘即編鐘,屬于古代銅制打擊樂器,主要用于歌唱伴奏。其特點如下:

  1. 形制與功能:由多個大小不同的鐘按音階排列懸挂,擊打時發出清脆悠揚的樂音,常用于宮廷禮儀或宴樂場合。例如《左傳》記載,鄭國曾向晉侯贈送「歌鐘二肆」(一肆為16枚鐘)作為禮物。
  2. 文獻佐證:蘇轼《石鐘山記》中描述「窾坎镗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明确将歌鐘與編鐘對應。

二、作為音樂聲的引申

在詩詞中,“歌鐘”常代指歌舞樂聲,例如:

延伸知識

歌鐘屬于周代“八音”中的“金”類樂器,與磬(石)、琴瑟(絲)等共同構成雅樂體系。其名稱源于“以鐘節歌”的功能,即通過鐘聲規範歌唱節奏。

如需進一步了解編鐘的演奏方式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周禮·春官》或考古出土的曾侯乙編鐘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歌鐘

「歌鐘」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拆分成「歌」和「鐘」兩個部分。其中,「歌」是左右結構的字,部首為「欠」,總筆畫數為8;「鐘」是上下結構的字,部首為「金」,總筆畫數為10。

「歌鐘」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是指用鐘樂演奏伴奏歌唱的一種音樂形式。古代的歌鐘樂器由數個鐘狀銅制樂器組成,形狀呈圓筒或腰鼓狀,有大小不同的音階,能發出渾厚悅耳的鐘聲。在古代文化中,歌鐘被廣泛應用于宮廷音樂、祭祀儀式等場合。

「歌鐘」是「歌鐘」的繁體字寫法,相較于簡體字,繁體字在形狀和結構上更為複雜,筆畫繁多。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代漢字書寫時,「歌」的上部為「哥」,下部為「手」,代表了唱歌的音樂表達方式;「鐘」則是由「金」與「豕」組成的,表示用金屬打造的鐘鼓樂器。這種古代寫法展示了字形的象形特點。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在舞台上奏響着優美的歌鐘。

與「歌鐘」相關的組詞有:歌舞、歌唱、鐘樂等。

與「歌鐘」近義詞包括:歌樂、鐘狀樂器。

與「歌鐘」反義詞沒有明顯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