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禍患。 漢 焦贛 《易林·乾之明夷》:“弓矢俱張,弝彈折弦,丸發不至,道遇害患。”
“害患”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需拆解為“害”與“患”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害”指損害、禍害,《說文解字》釋為“傷也”,《尚書·湯诰》已有“以殘害于爾百姓”用例;“患”本義為憂慮,《說文解字》訓作“憂也”,《論語》有“不患人之不己知”之典。
二字組合成詞後,在古文獻中多指“禍害與憂患”,如《呂氏春秋·重己》載“害患不至”即表此義。從構詞法看屬于并列結構,強調雙重負面效應。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僅在特定方言或仿古語境中偶見,如閩南語部分地區仍保留“害患”指代持續性疾病。
語源學角度考證,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竹簡文書,漢唐文獻中多用于政論體裁,宋元後逐漸被“禍患”“災患”等雙音詞取代。需注意其與近義詞“疾患”存在語義差異,後者專指身體病痛,而“害患”涵蓋範圍更廣,包含自然災禍與社會危機。
“害患”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基本含義為“禍患”,指可能帶來危害或災難的事物或情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焦贛的《易林·乾之明夷》:“弓矢俱張,弝彈折弦,丸發不至,道遇害患。”,描述因意外導緻的災禍。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表達,如“道遇害患”形容途中遭遇災禍。部分資料提到該詞與疾病、心理壓力等危害相關(如“被迫害患有精神病”),但需注意這類用法屬于引申或特定語境。
相關擴展
總結來看,“害患”是古漢語中表“禍患”的書面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獻或特定表達中。
阿殿白帻幫挈抱椠不欺暗室臣司持事垂帷刺斫待決導窾悼痛對得起多嫌放懶反隅該贍杠房頭锢路果子露固有振動呵脬捧卵宏父化境華彥鈞漿米酒嬌冶錦歸緊屯屯今夕何夕吉器鸠車糾枝君子樹蠟紅聯席領腰臨履離尤羉罿鸾霄木牋匹居悄冥冥碁逢敵手七節鞭三要生張熟魏守邏薯莨熟是四星挺挏廷試剃頭挑子一頭熱透雨土坎讬于空言夏中隙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