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阃的意思、藩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阃的解釋

(1).猶藩垣。指藩鎮等藩衛國土的封疆大吏。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叙畫之興廢》:“并列藩閫,齊居台衡。”《舊唐書·崔昭緯傳》:“内結中人,外連藩閫,屬朝廷微弱,每託援以淩人主。”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今之藩鎮,即古之諸侯;在其地,則于衙門;及罷,守藩閫,雖爵位崇高,亦不許列于私第。”參見“ 藩垣 ”。

(2). 明 清 時布政司之别稱。 明 于謙 《高金憲挽詩序》:“ 山西 僉憲 高君 ,以疾卒于官,同寅暨藩閫諸公與 晉陽 士大夫鹹為詩以哀挽之。” 明 鳳尹岐 《送兄廣東參政應奎》詩:“價人藩閫寄旬宣, 五嶺 南行遠著鞭。”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宮室·藩阃》:“玉堂遺範,制受幢之榮,分藩閫之寄。”自注:“布政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藩阃”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

一、基本含義與發音


二、曆史語境中的含義演變

  1. 唐代至宋代:指封疆大吏或藩鎮勢力
    用于形容鎮守邊疆、統領軍政的地方高級官員,如節度使。例如《舊唐書》提到“外連藩阃”,即指官員勾結地方軍事勢力。

  2. 明清時期:布政司的别稱
    明清兩代,“藩阃”特指省級行政機構“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負責民政、財政等事務。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四、參考資料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藩阃》的意思

《藩阃》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籬笆和屏風”。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藩”和“阃”。

部首和筆畫

“藩”的部首是“艹”,它由13個筆畫組成。而“阃”的部首是“門”,由8個筆畫構成。

來源

“藩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禮記·月令》中有記載:“藩阃用以屏周旋之官。”這裡的“藩阃”指的是用來保護官員周旋的籬笆和屏風。

繁體

“藩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籬&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對于“藩阃”這個詞,它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藩闀”。這種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句

1. 他的庭院裡種滿了花草,藩阃别緻,美不勝收。

2. 我們用藩阃裝飾了宴會的場地,營造出了溫馨的氛圍。

組詞

1. 藩籬:籬笆。

2. 籬落:圍起來的部分地方。

3. 屏風:用來隔斷和遮擋的屏風。

近義詞

1. 花木成畦手自栽:花草種植整齊有序。

2. 籬笆屏風曲徑通幽:籬笆和屏風構成的曲徑非常幽靜。

反義詞

1. 平凡:普通、尋常。

2. 敞開:沒有邊界或障礙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