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畫跡 ”。亦作“ 畫蹟 ”。1.畫的筆法。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佛殿西廊立高僧一十六身, 天寳 初,自 南内 移來,畫迹拙俗。”一本作“ 畫蹟 ”。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孟仲晖》:“善寫貌,筆迹類 陳閎 ,又似 閻令 。時有 杜景祥 、 王允之 ,竝畫迹與 仲暉 相近也。”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王紹宗》:“父 修禮 ,畫跡與 殷仲容 相類,亦善書。”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近人有收《漢祖過沛圖》者,畫蹟頗佳。”
(2).繪畫的遺迹。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會暇日,遊 大興善寺 ……遊及 慈恩 ,初知官将併寺,僧衆草草,乃泛問一二上人及記塔下畫跡,遊於此遂絶。” 羅爾綱 《南京如意裡太平天囯壁畫考證》:“一九五四年六月, 南京 私立新甯女子中學在 如意裡 四十四號修校舍時,發現露天牆壁上有被石灰粉飾着的壁畫畫迹,後又在四十號學校操場發現壁畫畫迹兩壁。”
(3).劃過的痕迹。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一一以指畫石,畫跡故在。”
見“ 畫迹 ”。
“畫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主要依據古代文獻和藝術領域的用法。以下是綜合高權威性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繪畫的技法或風格特點,常用于評價藝術作品的線條、構圖等表現手法。例如,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提到佛殿壁畫“畫迹拙俗”,即批評其筆法粗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也以“畫迹”描述孟仲晖的繪畫風格。
指古代留存下來的繪畫作品或壁畫殘片,具有曆史或考古價值。如南京如意裡發現的太平天國壁畫,其“壁畫畫迹”被學者羅爾綱考證為重要藝術遺存。唐代文獻中“記塔下畫迹”也指寺院壁畫的遺迹。
此義項較少見,多指物體表面因刻畫、摩擦形成的線條或印記,屬于字面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酉陽雜俎》《曆代名畫記》等原始資料。
《畫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繪畫中的痕迹或痕迹留下的痕迹。它可以用來描述繪畫的線條、色彩和形狀等方面。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畫迹》可以拆分為“彐”和“聿”兩個部首。部首“彐”表示“貝字旁”,部首“聿”表示“裨字旁”。在拆分筆畫方面,它有12個筆畫。
《畫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它在文學作品和繪畫中廣泛使用。
《畫迹》的繁體寫法為「畫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繁體字的存在,所以《畫迹》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
1. 他的畫迹流暢而獨特,令人贊歎不已。
2. 這幅畫迹生動地展示了自然風景。
畫作、描畫、繪畫、藝術、創作、畫家、筆觸、藝術家
筆迹、痕迹、足迹、印記
清白、無痕、無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