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涕泗滂沱。 宋 蘇轼 《潮州韓文公廟碑》:“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髮下大荒。”
“涕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ì pāng,屬于文言或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涕泗滂沱,即眼淚和鼻涕同時大量流下,形容極度悲傷或痛哭的樣子。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獻,例如宋代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中寫道:“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髮下大荒。”,表達對韓愈離世的悲痛之情。
屬于聯合式合成詞,通過“涕”與“滂”的意象疊加,增強情感表達的感染力。
因語境偏古典,日常交流中可替換為“淚流滿面”“痛哭流涕”等更口語化的表達。若用于文學創作或引用古文,需注意上下文的適配性。
涕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眼淚洶湧而下,形容哭得非常傷心悲痛。
涕字的部首是水,滂字的部首是水。
涕字的總筆畫數為10畫,滂字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涕滂來源于司馬相如的《七發》:“七悲凄凄,六痛漸漸,涕泗滂沱。”意指傷心悲痛至極,淚水如滂沱大雨般洶湧而下。
涕滂的繁體為「涕滂」。
涕滂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不禁涕滂而泣。
在喪失摯愛後,她整夜涕滂。
涕泗滂沱、涕淚滂沱
淚如雨下、悲痛交加
喜笑顔開、笑逐顔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