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次第;層次。詮,通“ 銓 ”。 晉 陶潛 《飲酒》詩序:“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唐 白居易 《題道宗上人十韻》:“一音無差别,四句有詮次。” 清 龔自珍 《最錄禅波羅蜜門》:“全書十卷,菁華不外此二義,有所觀淺深不同,層纍盤旋,如鳥道而漸上,以為詮次耳。”
(2).選擇和編排。詮,通“ 銓 ”。 唐 韓愈 《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史官 沉傳師 等採事得於傳聞,詮次不精,緻有差誤。” 清 趙翼 《瓯北詩話·<陸放翁年譜>小引》:“昔 王宗稷 作《蘇文忠公年譜》,悉本《東坡大全集》詮次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佛經目錄由朝廷敕修,目次不僅在于诠次甲乙、提供檢尋,而且‘别真僞、明是非’,‘摭拾遺漏、删夷骈贅’。”
“诠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其用法和解釋主要來源于古文和現代詞典:
次第與層次
指事物或言辭的排列順序與内在邏輯。例如晉代陶潛《飲酒》詩序提到“辭無诠次”,即指文字未經刻意編排,顯得隨意無序。唐代白居易的詩句“四句有诠次”則強調詩文結構的層次分明。
選擇與編排
表示對内容進行整理、篩選和排序。如韓愈在《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中批評“诠次不精”,即指編撰過程中選擇和編排不夠嚴謹。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5、6中的文獻出處。
诠次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表示解釋、闡述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诠”和“次”。
“诠”字的部首是言,它的形狀像一個口,表示與語言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8。
“次”字的部首是欠,它的形狀像一個身體彎曲的樣子,表示小的、次級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6。
“诠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書·仲虺篇》,在這篇文章裡,有“诠白須如玉帛,近肆之有次也”這個句子,表示解釋須要像珍貴的绫羅綢緞一樣,近于糞土的解釋是有次之欠缺的。後來,“诠次”逐漸成為一個詞語,表示對某事物的解釋和闡述。
在繁體字中,诠次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诠次的“次”字有時候會寫成“次”,但這種寫法已經很少使用了。
1. 他對那位著名作家的作品做了一次深入的诠釋。
2. 他的演講能夠清晰地诠釋這個難以理解的概念。
诠心、诠述、诠釋、诠釋學
解釋、闡述、詳解
隱晦、含糊、模棱兩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