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饧粥的意思、饧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饧粥的解釋

甜粥。 唐 白居易 《贈舉之仆射》詩:“雞毬餳粥屢開筵,談笑謳吟閒管絃。”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寒食則有假花雞毬、鏤雞子、子推蒸餅、餳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饧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色的複合詞,指添加糖稀或麥芽糖調制的粥類食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饧”本義為“糖稀”,特指以麥芽、米谷等熬制的半流質糖漿;“粥”即谷物加水煮成的半流質食物。二者結合後,“饧粥”特指古代一種将糖稀融入粥中制成的甜食,常見于寒食節等傳統節令。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說文解字》注“饧”為“饴和馓者也”,指糖與其他食材的混合物。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風俗:“寒食日,炊麥粥,研杏仁為酪,引饧沃之”,印證了饧粥作為節令食品的習俗。明清時期《帝京歲時紀勝》更明确記載:“寒食節,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作漿,加饧拌食”,表明其制作工藝的傳承。

現代漢語研究中,《中國飲食文化史》将饧粥歸為古代食療範疇,指出其兼具滋補與調味的雙重功能,糖稀的添加既可提升口感,亦符合中醫“甘能補中”的理論。該詞彙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仍見于部分北方方言,指代紅糖小米粥等傳統甜食,顯示其語言活态傳承。

網絡擴展解釋

“饧粥”一詞的解釋需拆分為“饧”與“粥”兩部分分析:

  1. 粥(zhōu):指用米、面等煮成的半流質食物,如小米粥。在古漢語中,“粥”也可寫作“鬻”,有“賣”或“生養”的引申義()。

  2. 饧(táng/xíng):該字有兩讀:

    • táng:古同“糖”,指麥芽糖或糖稀;
    • xíng:形容眼神朦胧或半閉狀态,如“睡眼饧”。

組合釋義:“饧粥”可能指加入糖或麥芽糖調味的甜粥,或指某種黏稠狀粥品。例如,古代文獻中提到的“饧粥”可能與節令飲食相關,如寒食節的傳統食物。

由于現有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饧粥”,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或結合具體語境(如古詩文出處)以獲取更精準的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拜倒轅門變事禀服畢世不胫而走草室趁逐吹拂錯錢盜怨主人達占德器刁嘴東明洞猺陡恁方劑風光風馬雲車斧劈皴花鷹狐魅肩舁勦殺潔晰井底蛙鏡鸾金環蛇金砂九刑積信積休科律連缬花烈山麟趾律院庖正樸蔌遷令輕靡屈佚草三式三紙無驢騷氣傻不楞登商風折莫伸懇詩印石珠鼠屎汙羹四冥挑菜窕冶挺鹿走險吞刀刮腸托铎虓險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