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cription;recipe] 簡稱方。方指醫方。劑,古作齊,指調劑。治病的藥方
藥方;處方。《梁書·陸襄傳》:“ 襄 母嘗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新唐書·方技傳·許胤宗》:“脈之妙處不可傳,虛著方劑,終無益於世。”
方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指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将多種藥物按特定原則配伍組合而成的處方。以下是詳細解釋:
方劑簡稱“方”,由“醫方”和“調劑”兩概念組成。其核心是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選擇藥物并确定劑量、劑型及用法,形成具有治療作用的藥方。
古代文獻《神農本草經》提出不同劑型適用場景:
現代方劑學結合實驗研究與臨床實踐,拓展了在消化系統、免疫調節等領域的應用,并推動劑型創新(如顆粒劑、注射劑)。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經典方劑(如四物湯、桂枝湯)的組成與應用,可進一步說明。
方劑是中醫學術語,指的是中藥的配方。它是由多種藥物按一定比例組合而成的處方。
方劑的拆分部首是方(方向)和劑(劑量),其中方的五筆筆畫是4,劑的五筆筆畫是10。
方劑這個詞最早出現于《黃帝内經》一書,記錄了古代醫藥學的理論和經驗。
繁體字的方劑為「方劑」,其中方的繁體字保留了原字的結構,劑的繁體字将「尺」(chǐ)加在「刂」(刀)的左邊。
在古代,方劑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例如,方可以寫作「坊」,劑可以寫作「計」。
醫生根據病人的症狀,開出了一劑方劑。
方劑的相關詞彙有:方劑學、個體化方劑、方劑研究、方劑理論等。
與方劑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湯劑、丸劑、散劑,它們也是中藥的不同形式。
與方劑意思相反的詞語是單味藥,指的是單個中藥的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