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德修養與才識度量。《漢書·杜周傳贊》:“ 張湯 、 杜周 并起文墨小吏,緻位三公,列於酷吏,而俱有良子,德器自過,爵位尊顯。” 宋 葉適 《李仲舉墓志銘》:“有子曰 源 ,字 深之 ,材藝德器如其父。”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料·駱文忠公遺愛》:“然其德器渾厚,神明廉靜。”
(2).指有道德修養與才識度量的人。 清 唐甄 《潛書·思憤》:“偉於貌者,人敬之;美於度者,人愛之;辨於言者,人服之。是三者,未必為德器也,適足以蔑人而自足。”
"德器"是漢語中兼具哲學意蘊與實用價值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闡釋:
一、品德與才能的并稱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道德修養與才識度量",強調人的内在德性與外在能力的統一。該概念源自儒家思想體系,《論語·為政》提出"君子不器"的命題,通過否定單純器物屬性,反襯出"德器"應具備的道德主體性,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論語》電子文本對此有詳細訓诂。
二、承載德行的器物 在禮制文化中特指祭祀器具,《禮記·大學》記載"宗廟之器為德器",鄭玄注疏認為這類禮器通過形制紋樣承載着"敬天法祖"的道德象征意義。考古學界在商周青銅器銘文研究中,也常用"德器"指代鑄有道德訓誡銘文的禮器。
三、引申的修養境界 宋代以降衍生出"器識弘深"的引申義,《資治通鑒·唐紀》評述名臣"德器深厚"時,特指其包容萬物的胸襟氣度。現代漢語研究中,北京大學《古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為"道德涵養所達到的境界",強調動态的人格培育過程。
該詞的曆時性演變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器合一"的哲學理念,在當代語境下仍常用于評價人物的綜合素質,體現着中華文化對德行與能力并重的價值追求。
“德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道德修養與才識度量
指個人内在的道德品質與外在的才能、氣度相結合的綜合素養。例如《漢書·杜周傳贊》提到張湯、杜周的後代“德器自過”,即強調其修養與才識超越常人。宋代葉適的《李仲舉墓志銘》中“材藝德器如其父”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指具備上述品質的人
用于形容道德高尚且才能出衆的人。清代唐甄在《潛書·思憤》中批判“偉於貌者”“美於度者”未必是真正的“德器”,反襯出該詞特指内外兼修之人。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書》或明清文人著作。
白高帽白雲親舍倍僪閉塞眼睛捉麻雀逼匝布子伧荒錘金鉏頭磋磨徂茲單危搭腔放綻富室大家瑰室輥輥黑牛生白犢和南黃鐘長棄劍氣箫心雞叫筋竿謹素糾拿激征劇中人苦辣狼外婆立刀沒精打彩名公巨卿明潤謬冀魔瘴年少逆治偏要譬止丘林忍饑受餓稔悉撒布省禁沈鸷受耕霜水束減壇曼體念妄作溫靜詳靜鄉團祥占小孤消取霞疏協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