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載名于典籍、圖書。 漢 郦炎 《見志詩》之一:“富貴有人籍,貧賤無天録。”《後漢書·文苑傳下·郦炎》載此詩, 李賢 注曰:“富貴者為人所載於典籍也,貧賤者不載於天録。天録謂若 蕭 曹 見名於圖書。”
《漢語大詞典》及《辭源》均未收錄“天録”作為獨立詞條。從漢字構詞角度解析,“天”指代自然主宰或神聖領域,“録”為“錄”的繁體字,本義為記載、簿籍。《後漢書·天文志》有“天垂象,見吉兇”之說,或可引申為“天録”指代天象所載之命數。該詞在敦煌寫本《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曾出現“天録延年”的表述,推測為道教文獻中特指天命所授的福壽記載。另有明代《正統道藏》提及“三天玉録”作為道教符箓名稱,其中“天録”或與宗教儀式中的神聖文書相關。建議具體語境中需結合文獻出處考辨其義。
“天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載名于典籍、圖書”,多用于形容人或事被曆史或文獻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天録”字面意為“天上的記錄”,源自古代“天書”傳說。相傳上天有一本記載人間萬物的大書,包含個人命運和曆史軌迹。因此,該詞常比喻被權威典籍或曆史文獻收錄的事物。
詞源與用法
最早見于漢代郦炎的《見志詩》:“富貴有人籍,貧賤無天録。”。後《後漢書》李賢注進一步解釋:“富貴者為人所載于典籍,貧賤者不載于天録”,并以蕭何、曹參等曆史人物為例,說明“天録”特指被史書記載的功績或身份。
文化背景
與“天命”“天書”等概念相關,反映古代對天命與文獻權威性的崇拜。被“天録”記載的事物,通常具有社會認可度或曆史價值。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例如評價曆史人物時稱“其功績已入天録”,或形容經典文獻為“天録之書”。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文苑傳》及漢代詩文注解。
幫湊謗國閉架式賓度羅不景氣殘肢參伍錯綜恻痛抄白盜名雕傷沸反盈天賦職孤澹固着嗨喲宏雅圜壺蛟羊鸠財舊對眷與遽步寇敵賴地癞子了不相屬略人厲害龍舟螺子黛馬良眉漫味滅不過命珪泥日烹分澼絖錢井經商丘賦起予齊雲戰艦趨背如登春台濡溺上利殺業受藏四庫死守蘇辛題葉圖樣外場面文律武材毋事無所作為橡子面西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