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圜壺的意思、圜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圜壺的解釋

古代飲器名。 周 代士旅食時所用之壺。《儀禮·燕禮》:“士旅食于門西,兩圜壺。” 鄭玄 注:“尊,士旅食者用圜壺,變於卿大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圜壺(yuán hú)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青銅禮器,主要具有以下詳細含義和特征:

  1. 字義與基本定義

    “圜”在古漢語中意為“圓形”或“環繞”,“壺”則指盛放液體(尤指酒)的容器。因此,“圜壺”特指一種器身主體呈圓形或橢圓形的壺類青銅器。它區别于方壺(如頌壺)或扁壺(如戰國時期的钫),以其流暢的曲線輪廓為主要特征(《漢語大詞典》)。

  2. 形制特征

    典型的圜壺通常具有以下結構:

    • 器身:橫截面為圓形或橢圓形,腹部鼓出,線條圓潤。
    • 頸部:相對細長,便于傾倒。
    • 蓋:多有蓋,蓋頂常設捉手(如圈形捉手或鳥獸形鈕)。
    • 提梁/耳:部分圜壺在肩部兩側設環耳,可穿系繩索提攜(提梁壺),或用于懸挂;也有無耳圜壺。
    • 圈足:底部多有圈足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3. 功能與用途

    圜壺主要用于盛放酒漿(如鬯酒),是周代禮制活動中重要的祭祀、宴飨用器。它在青銅禮器組合(如鼎、簋、壺等)中扮演重要角色,體現了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其具體用途包括:

    • 祭祀:向祖先神靈敬獻酒醴。
    • 宴飨:在貴族宴會中盛酒、斟酒。
    • 隨葬:作為重要的禮器陪葬于貴族墓葬中,象征墓主身份與財富(《周禮·春官·司尊彜》鄭玄注;《儀禮》相關記載)。
  4. 曆史與考古實例

    圜壺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考古發掘中出土了許多著名實例,如:

    • 西周晚期的頌壺(雖名“頌壺”,但部分頌壺形制實為方壺,需注意區分,亦有圓壺形制者)。
    • 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雖名“方壺”,但其腹部實際為圓角方形,兼具方圓特征,常被提及作為壺類演變代表)。
    • 戰國時期的鑲嵌幾何紋方壺(亦有圓壺形制并存)。
    •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等出土的西周圜壺,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虢國墓》發掘報告)。

圜壺是先秦青銅禮器中的重要類型,特指器身呈圓形或橢圓形的盛酒器。它不僅是實用器,更是承載禮制、彰顯等級身份的象征物,其精美的鑄造工藝和獨特的造型藝術是研究古代社會、文化與藝術的重要實物證據。

網絡擴展解釋

“圜壺”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古代飲器

  1. 基本定義
    圜壺(拼音:huán hú)是周代士階層在“旅食”(集體用餐)時使用的飲器,形制為圓形壺。根據《儀禮·燕禮》記載:“士旅食于門西,兩圜壺”,鄭玄注:“尊,士旅食者用圜壺,變於卿大夫也”,說明其使用場景與等級差異。

  2. 功能與形制
    作為禮器,圜壺可能與青銅器中的壺類器物相關,但具體材質和紋飾需結合考古發現進一步考證。其“圜”(圓形)的特征體現了周代禮制中對器物形制的規範。

二、引申含義(存疑)

部分資料提到“圜壺”可比喻“心胸開闊,包容萬物”,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需謹慎使用。

“圜壺”的核心含義為周代士人使用的圓形飲器,屬于禮制文化的體現。若需引用引申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注明來源。更多考證可參考《儀禮》及青銅器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闆本學報館赤膊船癡長觸千搗萬出竅出題電告典借铎語憤發風瞀副墨釜甗關西出将,關東出相孤飯鼓樓古調不彈呼哈徽纆灰突突魂牽夢萦瓠葉羹虎疫澗溝皎白剿辦累夜撂荒飉戾沴厲溜刷胪句嫚秦門號囔鼻囊吞叛背品物破隙乾龍慊慊豈能囚犯上巾深居水排庶政隨高逐低填書踢躂題破山寺後禅院通檢銅煉投得畏天恤民文學作品嚣務谺然遐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