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荒遠之地。相傳古代京畿之外劃分為侯、甸、綏、要、荒,稱五服。服,五百裡。荒服最遠。 唐 孟郊 《感懷》詩:“羣物歸大化,六龍頽西荒。” 明 陳子龍 《門有車馬客行》:“何時下諸國,車駕馳西荒。” 王闿運 《<桂陽州志>序》:“外道翦滅,經術大昌,教澤未竟,遂終西荒。”
“西荒”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指向西方荒遠之地,具有地理和文化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西荒”指西方荒遠之地,源于古代中國的“五服”制度(侯、甸、綏、要、荒)。其中,“荒服”是離王畿最遠的區域(每服相隔五百裡),象征未開化的邊陲地帶。
字義分解
文學與曆史用例
唐代詩人孟郊在《感懷》中以“六龍頽西荒”暗喻國勢衰落;明代陳子龍的“車駕馳西荒”則描繪遠征場景。這些用例均強調西荒的邊陲性和荒遠感。
文化關聯
有說法認為“西荒”與古代“西王母國”(母系社會)相關,因中原文化視其為落後,逐漸用“西荒”代指落後或值得同情的人群。但此解釋多見于民間或特定文獻,需結合語境理解。
西荒既指地理上的西方邊陲,也承載文化上的荒遠、未開化之意,常見于古典文學與曆史叙述中。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西荒》一詞是指西方荒涼、邊遠地區的意思。
《西荒》的部首是《西》和《艹》,其中《西》是指西方的意思,而《艹》則是草字頭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9。
《西荒》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并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廣泛運用。
《西荒》的繁體字寫作「西荒」。
根據研究,古代漢字中的《西荒》一詞寫作「西荒」,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1. 那個地方遠離中心城市,被視為《西荒》地帶。
2. 他們遠行去探索那片神秘的《西荒》地區。
西方、西部、荒涼、西域
荒涼、偏遠、邊陲、荒漠
欣欣向榮、繁華、中心、富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