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賦的意思、丘賦的詳細解釋
丘賦的解釋
春秋 鄭國 軍賦制度。《左傳·昭公四年》:“ 鄭 子産 作丘賦。” 杜預 注:“丘,十六井,當出馬一匹、牛三頭。今 子産 别賦其田,如 魯 之田賦。”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六節:“丘賦是領主按丘征發軍賦,丘内新墾土田愈多,分攤軍賦愈輕。”參見“ 丘甲 ”。
詞語分解
- 丘的解釋 丘 ū 小土山:土丘。沙丘。丘陵。丘壑。 像小土山凸起的:丘疹。 墳墓:丘墓(大墓)。丘壟。 量詞,指用田塍隔開的水田:一丘十畝大的小田。 衆人聚居的地方:丘民(鄉民,邑民)。 用磚石封閉有屍體的棺材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丘賦”是春秋時期鄭國實行的一種軍賦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丘賦是以“丘”為單位征收軍賦的制度,主要涉及戰車、馬匹、牛等軍用物資的征發。根據《左傳·昭公四年》記載,鄭國執政者子産推行此制度,規定每丘(16井)需出馬一匹、牛三頭。
2.曆史背景與實施目的
- 實施者:由鄭國政治家子産主導推行,目的是調整賦稅負擔,適應土地開墾增加的現狀。
- 意義:通過按土地面積征收軍賦,使新墾土地較多的區域分攤更輕的賦稅,平衡了不同地區的負擔。
3.具體内容與争議
- 征收标準:以“丘”為基本單位(1丘=16井),每丘需繳納固定數量的軍用物資。
- 争議:子産推行時曾引發不滿,《左傳》記載“國人謗之”,但子産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回應,堅持改革。
4.相關延伸
- 部分資料(如)提到“丘賦”被解釋為文采華美的賦文,這可能是對“賦”字的文學化引申,但主流曆史文獻均指向軍賦制度。
- 類似制度如魯國的“丘甲”,均屬春秋時期各國調整賦役的嘗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左傳·昭公四年》原文或範文瀾《中國通史》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丘賦的意思
《丘賦》(qiū f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丘陵地帶進行居住或開發的賦稅,也指賦稅的名稱。
丘賦的部首和筆畫
《丘賦》的部首是丨,并且由9個筆畫構成。
丘賦的來源
《丘賦》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尚書·周書·洪範》:“田賦。”又據傳,周朝的國都在河南鄭州附近,周王朝對丘陵地區的征收賦稅稱之為“丘賦”。
丘賦的繁體字
《丘賦》的繁體字為「丘負」。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丘賦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根據古代漢字書法家的不同風格和時代的演變,丘賦的具體形态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丘賦的例句
1. 他們居住在丘賦地區,平時務農為生。
2. 曆史上,丘賦是當時社會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之一。
丘賦相關的組詞
丘陵、賦稅、稅賦、賦役、地稅等。
丘賦的近義詞
山賦、陵賦。
丘賦的反義詞
平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