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痛的意思、恻痛的詳細解釋
恻痛的解釋
憂傷,悲痛。《公羊傳·桓公十四年》“禦廩災,何以書?記災也” 漢 何休 注:“先是, 龍門 之戰,死傷者衆, 桓 無惻痛於民之心。” 漢 王充 《論衡·明雩》:“夫知病之必不可治,治之無益,然終不肯安坐待絶,猶蔔筮求祟,召醫和藥者,惻痛慇懃,冀有驗也。”
詞語分解
- 恻的解釋 恻 (惻) è 悲痛:恻隱。恻怛(憂傷)。恻恻(悲痛的樣子)。凄恻。恻然。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痛的解釋 痛 ò 疾病、創傷等引起的難受的感覺:頭痛。肚子痛。痛風。痛癢(a.喻疾苦,如“痛痛相關”;b.喻緊要的事,如“不關痛痛”)。 悲傷:悲痛。哀痛。痛楚。痛惜。痛不欲生。 盡情地,深切地,徹底地:痛擊。
網絡擴展解釋
“恻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析如下:
基本釋義
- 詞義:指憂傷、悲痛的情感狀态,常用于描述内心因他人苦難或自身遭遇而産生的深切哀傷。
詞源與結構
- 構詞分析:由“恻”與“痛”組成,二者均為表示悲痛的形容詞,屬同義複合詞,強化情感表達。
- 恻:形聲字,從心、則聲,本義為“悲痛”(《說文解字》),引申為同情、憐憫,如“恻隱”。
- 痛:本義為身體或心靈的劇烈苦楚,與“恻”結合後側重心理層面的哀傷。
文獻用例
- 《公羊傳·桓公十四年》注
東漢何休注解時提到“桓無恻痛於民之心”,批評君主對百姓疾苦缺乏悲憫。
- 《論衡·明雩》
王充用“恻痛慇懃”形容明知不可為仍竭力救治病患的心态,體現深切關懷。
相關詞彙
- 凄恻:哀傷悲涼(如“凄恻的琴聲”)。
- 恻隱:對他人不幸的同情(如“恻隱之心”)。
- 恻怛:憂傷悲痛,與“恻痛”近義。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恻痛”較少單獨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中的造句示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恻痛(拆分:心+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對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深感同情。這個詞的部首是心,筆畫有8畫。恻痛這個詞來源于《莊子·秋水》:“鐘鼓齊鳴,民以樂之。非所樂也,衆人恻而同之。”在繁體字中,恻痛的寫法基本上保持不變。古代的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惻痛”、“濜痛”、“栅痛”等。以下是恻痛一詞的例句:
1. 我對他的遭遇感到非常恻痛。
2. 她的文章描寫了人間疾苦,引起了大家的恻痛之情。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同痛、痛惜、傷痛等。近義詞有同情、同仁,而反義詞可能是冷漠、無情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