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竊取名聲。《荀子·不苟》:“是姦人将以盜名於晻世者也。” 楊倞 注:“姦人盜富貴貧賤之名於昏闇之世。晻,與暗同。” 漢 焦贛 《易林·大畜之益》:“虐衆盜名,雄鷄折頸。” 宋 晁補之 《沉丘縣學記》:“好更張喜事者,乃始務修此以盜名於衆人不為之中。” 明 方孝孺 《默山精舍記》:“苟無其道而樂居乎位,是竊祿也;不以其道而自肆於隱,是盜名也。” 清 曾國藩 《日記·省克》:“寫此冊而不日日改過,則此冊直盜名之具也!”
(2).盜賊之名。 宋 龔開 《宋江三十六人贊序》:“彼 跖 與 江 ,與之盜名而不辭,躬履盜跡而無諱者也。”
“盜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竊取名聲
指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他人的名譽或成就,常帶有欺騙性質。例如,冒充他人身份、剽竊成果等行為。
盜賊之名
指與盜賊相關的稱號或惡名,用于形容行為不端之人。
詞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荀子·不苟》“姦人将以盜名於晻世”,強調以虛僞方式在亂世中謀取名望。後世多用于貶義語境,如“欺世盜名”,形容利用欺騙手段博取聲譽。
使用場景
常見于批評學術不端、身份冒充、虛假宣傳等行為,例如:“僞造履曆實為盜名之舉”。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詞源考據或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盜名是指盜用他人的名字以冒充或騙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
盜字由兩個部首組成:皿和口。其中皿部在字的左邊,口部在右邊。
盜字的筆畫數為十五畫,其中皿部為三畫,口部為十二畫。
盜字最早來源于古代的文字形态演變,其形狀與現代字形有所差異。
在繁體字中,盜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在部分筆畫的書寫順序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盜字的寫法也略有不同。古時候盜字的形狀更為複雜,皿部的形狀像一個上凸的碗,口部寫成一個方框。這種寫法在今天已經不常見了。
1. 他盜名冒姓,企圖騙取遺産。
2. 盜用他人的名字是違法行為,會受到法律制裁。
盜字常見的相關詞彙有:盜竊、盜取、盜版、盜墓等。
近義詞:冒名頂替、假冒、仿冒。
反義詞:正名、真實、真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