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職的意思、賦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職的解釋

授予職事。《國語·晉語四》:“公屬百官,賦職任功。” 韋昭 注:“賦,役也。授職事。” 唐 權德輿 《绛州刺史李公神道碑銘》:“賦職任功,名聲章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職,漢語複合詞,由“賦”與“職”構成。《漢語大詞典》中“賦”本義為“授予、給予”,如《周禮》載“賦職任功”即授予官職考核功績;“職”指官位、職責,如《說文解字》釋“職”為“記微也”,後引申為分内應司之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指“授予官職”或“分配職責”。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賦職而退”,即官員接受任命後離朝履職。現代語境中,“賦職”可解作“賦予職位或責任”,例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根據才能授予相應的職務”。

從構詞法分析,“賦職”屬動賓結構,強調主動性與權威性。其近義詞包括“委任”“授職”,反義詞為“罷免”“卸職”。使用場景多見于行政任命、職場管理等領域,如“企業通過考核為員工賦職”。

網絡擴展解釋

“賦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授予職務或分配職責,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釋

  1. 基本含義
    由“賦”(授予、分配)和“職”(職務、職責)組成,指上級對下屬分配具體的職位或任務。例如《國語·晉語四》中的“公屬百官,賦職任功”,即描述君主為官員分派職責。

  2. 古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君主或掌權者對臣屬的任命,強調職責的分配與權力的賦予。如唐代權德輿在《绛州刺史李公神道碑銘》中寫道:“賦職任功,名聲章明”,指通過職責分配使官員建功揚名。


詞源與結構


現代延伸

盡管“賦職”在古代更為常見,但現代可類比為組織管理中“崗位分配”或“職責授予”的正式表述,常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


引用文獻

  1. 《國語·晉語四》:“公屬百官,賦職任功。”
    ——韋昭注:“賦,役也。授職事。”
  2. 權德輿《绛州刺史李公神道碑銘》:“賦職任功,名聲章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職官制度,可參考《國語》及唐代職官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桉樹扳樁相腳報珠犇電變術比譬長檄程文觕惡道藝德祚蕫蓈斷羽絶鱗法缽風木含悲符經歌笑弓腰人顧後過差害孩子皇皇後帝化石婦教卒賈子靜泊究懷孔偕爛柯亭兩義笭牀麗刹柳下泷吏麥曲罵嚷門聯俛仰迷頭木木乃若年分盼眄枇杷鋪馬劄子勤精秋夜軟颚睿德少年先鋒營蛇漠瘡壽元無量數典忘祖四大部洲檀唇妥慎望帝啼鵑望燎彎腿香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