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cabby-headed person] 〈方〉∶頭上長黃癬的人
(2) [favus]∶黃癬
他因為長癞子而頭發脫落了
(3) [rascal]∶無賴
(1).猶無賴。指遊手好閑、唯利是圖的人。 五代 十國 中 荊南 地狹兵弱,介于 吳 楚 之間,其主 高從海 貪利他國所予,所至稱臣,故諸國皆呼之為 高癞子 。參閱 宋 馬永易 《實賓錄》卷十四。
(2).身患癞疾或頭上長黃癬的人。《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女孩子年紀看看長成,嫁又嫁他不得,賴又賴他不得,終不然看着那癩子守活孤孀不成!” 魯迅 《南腔北調集·<蕭伯納在上海>序》:“蹩腳願意他主張拿拐杖,癞子希望他贊成戴帽子。”
(3).蟾蜍的俗稱。參見“ 癩施 ”。
“癞子”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醫學含義
指患有黃癬(一種真菌感染的皮膚病)的人,表現為頭皮結痂、毛發脫落。該用法多見于方言,例如:
社會貶義
指行為無賴、遊手好閑的人,含強烈貶義,多用于口語。例如:
方言延伸
在四川等地方言中,可形容不守信用、耍賴之人。例如:“癞子借東西不還,還找借口占為己有”。
特殊場景用法
在武漢麻将術語中,“癞子”指通過翻牌确定的萬能牌,可替代任意牌使用,屬于遊戲規則的一部分。
該詞本義與疾病相關,後衍生出社會負面形象,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用于形容人,需注意語境避免冒犯。
癞子(lài zi)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白字旁和自字旁,共有13個筆畫。
癞子一詞源于方言,最早出現于民間癞病人的稱呼中,後來逐漸引申為形容有瑕疵或缺陷的人或事物。
在繁體字中,癞子的寫法為癩子。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癞字與現代字形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癞字的寫法為ㄠˊ。
他是那個公司的癞子,總是做出錯誤的決策。
癞皮狗、癞蛤蟆、病态癞臉。
缺陷、有瑕疵、有問題。
完美、無缺點、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