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遁,逃避。 清 吳嘉紀 《歸東淘答汪三韓過訪》詩之二:“我無半畝田,征稅何繇派?密網及無辜,無地可趨背。”
“趨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追隨權勢,背棄道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趨背”指人們盲目追隨勝利者或權勢者,甚至違背忠誠與正義的行為。其中“趨”表示追隨,“背”表示背離,組合後強調因利益而趨附強者的現象。
逃遁、逃避
在部分文獻中,“趨背”被解釋為逃避、躲避。例如清代吳嘉紀的詩句“無地可趨背”即用此意,描述因困境無處逃避的狀态。
(注:不同詞典對“趨背”的收錄存在差異,建議通過權威辭書如《漢典》進一步驗證。)
《趨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在社會中逐漸失去正直、勇敢和公正的品質,而追求個人私利、退縮避難。
《趨背》的拆分部首為走和背,它們分别屬于‘辶’和‘月’部。《趨背》共有9畫。
《趨背》最早見于《宋史·補列傳一》:“人背趨則撫設其便,如市人得賄焉。”意即當人們開始退縮避難時,他們就會迎合背離正道的行為,如同市井小人追逐利益一樣。
《趨背》的繁體字為「趨背」。
在古時候,漢字《趨背》的寫法無太大差異,基本上與現在的寫法相同。
1. 古人常以義凜然的态度堅守正道,而今人較易受外界影響,很容易陷入《趨背》的行為之中。
2. 在困難面前,有些人選擇《趨背》,放棄了追求真理和正義的機會。
1. 迎合《趨背》
2. 背離《趨背》
3. 反對《趨背》
4. 逃避《趨背》
5. 克服《趨背》
1. 背離
2. 避世
3. 左右逢源
4. 卑躬屈膝
5. 高低隨人
1. 正直
2. 勇敢
3. 公正
4. 堅守原則
5. 剛正不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