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跋識的意思、跋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跋識的解釋

跋文、印記、題署之類。 柴萼 《梵天廬叢錄·萬承風小照》:“上有 清世宗 禦題詩及跋識甚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跋識(bá shí)是漢語中一個專業性較強的複合詞,特指寫在書籍、字畫、碑帖等末尾的說明性、鑒賞性或考證性文字。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學術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作者、收藏者或鑒賞者在作品末尾撰寫的短文,内容涵蓋創作背景、版本考證、收藏經曆、藝術評價或心得感悟。例如清代藏書家常在古籍後附加跋識,記錄校勘過程或流傳脈絡。

  2. 構詞溯源

    • 跋:本義為“足後跟”,引申為“置于末尾”。《篇海類編》載:“跋,書後題語也。”
    • 識(zhì):通“志”,意為記錄、标注。《說文解字》釋:“識,記也。”二者結合強調對文本的補充性記載。
  3. 功能分類

    • 考據型:考證作品真僞、年代及作者,如《金石錄》中的碑帖跋識。
    • 鑒賞型:評點藝術特色,如董其昌書畫跋識中的筆墨分析。
    • 紀實型:記述收藏流轉過程,常見于古籍善本題跋。

二、權威文獻佐證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跋識”為“寫在書籍、字畫等後面的短文,多用于評價、鑒定或說明”。

  2. 《辭海》(第七版)

    指出跋識與“題跋”同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批評形式”,兼具文獻與藝術價值。

  3. 《中國書畫鑒賞辭典》

    強調跋識對書畫斷代的重要性,如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圖》的題跋成為鑒定關鍵依據。


三、文化價值與學術意義

跋識作為傳統文獻的組成部分,具有三重學術功能:


四、與相關概念辨析

術語 位置 内容側重 示例
題跋 卷首或卷尾 總括性評價 文徵明《千字文》卷首題字
跋識 專指卷尾 具體考據或細節說明 王世貞《弇州山人題跋》
款識 器物内部/底部 标記制作者、年代 青銅器銘文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3. 徐邦達. 《中國書畫鑒定概論》. 故宮出版社, 2015.

(注:因詞條專業性較強,部分古籍原文需參考《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文獻,此處從略。)

網絡擴展解釋

“跋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權威來源中較為一緻,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使用場景

3.與易混淆詞彙的區别

4.權威性說明

“跋識”專指附加在作品後的文字性标注,是研究古籍、書畫的重要考證依據。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例,可參考《梵天廬叢錄》等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榜格兵術裁察蟬攫塵牀車圍丑拙爨下餘登配地下鐵道短中取長度古惰傲阇維肥珠子顧管函養合作化壺漿塞道家寶椒香狡焉思啟交陣急鼓京白梨拘陋空濛匡改劻襄苦笑嬾困拉脫維亞禮拜令質立業陸氏橘賣零工夫滿意沒坐性命祀能耗庖鼎炮人破敝恰當樵蘇客慶基凄異認屍澀苦上載深弓食生不化炭火渟渟同期唾津王虺薇蕨相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