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識的意思、跋識的詳細解釋
跋識的解釋
跋文、印記、題署之類。 柴萼 《梵天廬叢錄·萬承風小照》:“上有 清世宗 禦題詩及跋識甚夥。”
詞語分解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跋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權威來源中較為一緻,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詞義:指跋文、印記、題署等附加在書畫、書籍或拓片後的文字内容,通常用于說明作品的創作背景、鑒定信息或收藏者的評注。
- 構詞解析:
- 跋:原指“在山上行走”,後引申為文末的短文,多為評介、考釋類内容。
- 識(zhì):此處指“标記、題寫”,如印記或題署。
2.使用場景
- 常見于古籍、書畫作品的末尾,記錄作者、收藏者或鑒賞者的信息。例如清代柴萼在《梵天廬叢錄·萬承風小照》中提到:“上有清世宗禦題詩及跋識甚夥”,說明作品附有大量禦題詩和跋文。
3.與易混淆詞彙的區别
- “跋”與“識”分用:“跋”多指文末短文,而“識”單獨使用時可讀作“zhì”,表示标記(如“款識”)。兩者組合後特指文末的綜合性标注。
4.權威性說明
- 部分網絡來源(如、4)将“跋識”解釋為“通過實踐增長知識”,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跋涉”“博識”等詞彙混淆,需注意甄别。
“跋識”專指附加在作品後的文字性标注,是研究古籍、書畫的重要考證依據。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實例,可參考《梵天廬叢錄》等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識(bá sh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由“跋”和“識”兩個字組成。“跋”的部首是“足”,筆畫數為七畫。“識”的部首是“讠”,筆畫數為讓。這個詞語的來源很有意思,它是由“跋”和“述”兩個字合成而來。在繁體字中,這個詞寫為「跋說」。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字體,這種字體的字形比較古老,非常有藝術感。在篆書中,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區别,不過基本上還是由“足”和“讠”組成的。
這個詞語的例句可以是:“讀了這本書後,我的才學得到了跋識。”
關于組詞,可以通過給“跋”和“識”加上不同的字部來組成新的詞語。比如:跋山涉水、學識淵博等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考慮詞語如:理解、認識等。
反義詞的話,可以考慮詞語如:困惑、陌生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