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跋识的意思、跋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跋识的解释

跋文、印记、题署之类。 柴萼 《梵天庐丛录·万承风小照》:“上有 清世宗 御题诗及跋识甚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跋识(bá shí)是汉语中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复合词,特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末尾的说明性、鉴赏性或考证性文字。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学术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核心含义

    指作者、收藏者或鉴赏者在作品末尾撰写的短文,内容涵盖创作背景、版本考证、收藏经历、艺术评价或心得感悟。例如清代藏书家常在古籍后附加跋识,记录校勘过程或流传脉络。

  2. 构词溯源

    • 跋:本义为“足后跟”,引申为“置于末尾”。《篇海类编》载:“跋,书后题语也。”
    • 识(zhì):通“志”,意为记录、标注。《说文解字》释:“识,记也。”二者结合强调对文本的补充性记载。
  3. 功能分类

    • 考据型:考证作品真伪、年代及作者,如《金石录》中的碑帖跋识。
    • 鉴赏型:评点艺术特色,如董其昌书画跋识中的笔墨分析。
    • 纪实型:记述收藏流转过程,常见于古籍善本题跋。

二、权威文献佐证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跋识”为“写在书籍、字画等后面的短文,多用于评价、鉴定或说明”。

  2. 《辞海》(第七版)

    指出跋识与“题跋”同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批评形式”,兼具文献与艺术价值。

  3. 《中国书画鉴赏辞典》

    强调跋识对书画断代的重要性,如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题跋成为鉴定关键依据。


三、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

跋识作为传统文献的组成部分,具有三重学术功能:


四、与相关概念辨析

术语 位置 内容侧重 示例
题跋 卷首或卷尾 总括性评价 文徵明《千字文》卷首题字
跋识 专指卷尾 具体考据或细节说明 王世贞《弇州山人题跋》
款识 器物内部/底部 标记制作者、年代 青铜器铭文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夏征农, 陈至立 主编. 《辞海》(第七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9.
  3. 徐邦达. 《中国书画鉴定概论》. 故宫出版社, 2015.

(注:因词条专业性较强,部分古籍原文需参考《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文献,此处从略。)

网络扩展解释

“跋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权威来源中较为一致,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使用场景

3.与易混淆词汇的区别

4.权威性说明

“跋识”专指附加在作品后的文字性标注,是研究古籍、书画的重要考证依据。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实例,可参考《梵天庐丛录》等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阿忒迷失白兽八师鞭鞘不世之功曾国藩常馔电覆笛簟独锦蛮钝折负责任更老轨纳黄旗紫盖壶房鴐鵞讲购竟界酒槽拦腰劳毁老天巴地骊翰麦候买犁卖剑贸贸妙斲明码溟瀛鸣竽末学新进鉟金噼哩啪啦婆儿千日犍为情报学清荧戚竖躯脰肉圃僧靿袜善罢干休山公啓社会制度深竟失教受享俗客嚏喷桐叶之封托翰王人温给误笔汙行相印小脑鸮啼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