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指人死後火化。 晉 法顯 《佛國記》:“火然之時,人人敬心,各脫上服及羽儀傘蓋,遙擲火中,以助闍維。”《景德傳燈錄·釋迦牟尼》:“請尊三昧火,闍維金色身。” 明 宋濂 《淨慈禅寺第七十六代住持無旨禅師授公碑銘》:“龕留七日,顔貌不變。用闍維法從事,齒牙貫珠不壞。”
“阇維”是一個源自梵語的佛教術語,讀音為dū wéi,主要用于描述佛教中高僧圓寂後的火化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
指人死後火化的過程,尤其特指佛教僧侶的遺體火化儀式。這一儀式在佛教文化中具有神聖性,常伴隨誦經、供奉等宗教活動。
語源
源自梵語,音譯詞,與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經典翻譯相關。例如晉代法顯《佛國記》記載:“火然之時,人人敬心,各脫上服及羽儀傘蓋,遙擲火中,以助闍維。”。
宗教意義
佛教認為火化是解脫肉身、回歸法界的重要環節。如《景德傳燈錄》提到釋迦牟尼涅槃時“請尊三昧火,闍維金色身”,強調通過火化達到精神升華。
曆史記載
明代宋濂的碑銘中亦提到高僧火化後“齒牙貫珠不壞”,反映了這一儀式的神聖性與傳奇色彩。
“阇維”是佛教文化中的特定術語,承載宗教儀式與哲學内涵,常見于曆史文獻與佛教典籍。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相關典故,可參考《佛國記》《景德傳燈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