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漿塞道的意思、壺漿塞道的詳細解釋
壺漿塞道的解釋
壺漿:以壺盛着酒漿;塞道:擠滿道路。形容群衆歡迎自己所擁護的軍隊的場面。
詞語分解
- 壺漿的解釋 茶水、酒漿。以壺盛之,故稱。《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唐 李白 《丁督護歌》:“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元 張憲 《嶽鄂王歌》:“義旗所指人不驚,王師到處壺漿迎。” 明 張
- 塞道的解釋 邊塞要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 高闕戍 。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網絡擴展解釋
“壺漿塞道”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
壺漿:用壺盛着酒漿;塞道:擠滿道路。形容群衆熱烈歡迎自己所擁護的軍隊的場面,體現軍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記載
最早出自《周書·于翼傳》:“襄城民庶等喜複見翼,并壺漿塞道。”
- 曆史背景
部分典故與戰國時期燕國相關:燕國相國子之暴政引發内亂,百姓以壺裝飲食迎接齊軍,表達對仁政的期盼(見《孟子》相關記載)。
三、用法與語法
- 詞性:中性詞,含褒義色彩。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用于描述軍民關系或群衆歡迎場景。
- 近義詞:壺漿箪食
四、讀音與結構
- 拼音:hú jiāng sāi dào(部分注音為“hú jiāng sè dào”,但“sāi”更常見)。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壺漿”與“塞道”兩部分組成,強調群衆行為的密集與熱烈。
五、擴展說明
該成語生動展現了古代百姓對正義之師的擁護,常用于文學或曆史叙述中,強調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現代也可引申為對受歡迎人物或政策的贊譽。
網絡擴展解釋二
壺漿塞道
壺漿塞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事物發展受阻,無法順利進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壺(口字旁)- 6畫,漿(水字旁)- 10畫,塞(土字旁)- 11畫,道(辶字旁)- 12畫。
來源:《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春秋時期魯國的宰相子産與魯哀公讨論政事。子産用壺中鬥來比喻他的政策,稱其為“壺中有斷漿,願諸公勿思所塞之道也”。後來,壺漿塞道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詞語。
繁體:壺漿塞道
古時候漢字寫法:壺醬塞道
例句:最近經濟形勢不佳,許多企業發展受到了壺漿塞道的困擾,難以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組詞:壺葬(指古代殉葬用的缸或壺)、漿糊(用水或牛奶加面粉攪拌而成的糊狀物)、塞翁失馬(指事情的轉機常常出人意料)、道路(人類行走、車馬行駛的通道)。
近義詞:進退兩難、進退維谷、無法開展。
反義詞:順風順水、一帆風順、順暢無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