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傷變色。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王召餅師使見之。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餘人,皆當時文士,無不悽異。”
謂凄慘悲涼。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凄,一本作“ 凄 ”。 清 龔自珍 《知歸子贊》:“不知有佛也,乃遁而之於惝怳、曲屈、凄異、幽靈、孤譎之一境。”
謂凄慘悲涼。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 林景行 《日夕睡起繞籬怆念歸而有作》詩:“北來客亦秋,刺景滿凄異。”
“凄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哀傷變色
指因悲傷而情緒或神色發生變化。例如唐代孟棨《本事詩·情感》中描述的場景:“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無不悽異。”
(這裡的“悽異”與“凄異”相通,強調情感觸動下的哀傷反應。)
凄慘悲涼
多用于形容環境或氛圍的蕭瑟、凄涼。典型例子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
(此處的描寫通過自然景象與聲音的疊加,渲染出深秋山澗的冷寂與悲怆感。)
“異”在此詞中強調“不同尋常”的悲涼感,與“凄”結合後,整體帶有強烈的情感或環境反差。需注意,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保留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
《凄異》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凄》由部首冫(冰部)和8個筆畫組成,是一個形聲字。冫部表示冷的意思,而8個筆畫則表示了它的寫法。
《異》由部首厶(又是廠部)和7個筆畫組成,也是一個形聲字。厶部表示差異,而7個筆畫則表示了它的寫法。
《凄異》是古代漢字的組合。它的意思是寒冷和不同尋常之事,通常用來形容一種令人感到不尋常或難以理解的感覺。
在古代,人們用這個詞來描述寒冷的天氣或其他使人感到恐怖、驚奇或難以理解的事情。
《凄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淒異」。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凄》的古時候寫法是「䜖」,而《異》的古時候寫法是「彜」。
1. 夜晚的森林給人一種凄異的感覺。
2. 故事中出現了凄異的音樂,讓人産生了一種恐怖的氛圍。
1. 凄美:寒冷而美麗的。
2. 異樣:不同尋常的;與衆不同的。
3. 涼凄:寒冷而凄涼的。
1. 古怪:奇異的。
2. 奇特:與衆不同的。
平凡:普通的;常見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