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平靜貌。 唐 白居易 《冷泉亭記》:“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泠泠,可以蠲煩析酲,起人心情。” 唐 歐陽詹 《曲江池記》:“纖埃不動,微波以寧,熒熒渟渟,瑞現祥形。” 元 彭九萬 《淩波辭賦水仙花》:“明波渟渟兮渺愁予,含香懷春兮中心苦。”
“渟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疊詞,其核心含義與“水”相關,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本義
“渟”字從水(氵),“亭”聲,原指水靜止不流動的狀态。疊用“渟渟”時,常形容水面平靜、積聚停留的樣子,如古文中可用以描寫湖泊或深潭的靜谧。
引申義
因水靜而深的特點,“渟渟”可比喻人的品性沉穩、莊重,類似成語“淵渟嶽峙”中“渟”的用法,形容人如靜水般内斂持重,氣度不凡。
音韻與語境
作為疊詞,“渟渟”在韻律上強化了“靜止、安定”的意象,多見于詩詞或文學描寫中,例如:“心若渟渟止水,波瀾不驚”,借水的靜止狀态暗喻心境的平和。
需注意:“渟”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單獨收錄,其使用多依托文言或特定語境。若需具體應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或參考古籍用例進一步考據。
渟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水流的模樣或聲音。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水(氵)和廷,共有13畫。
《渟渟》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詩經》。其中有一篇名為《蒹葭》的詩,其中的一句就是“渟渟在澗,不用蓢”。在這裡,渟渟描寫了一條水流的樣子,形容了水聲流動的悅耳之音。
《渟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湩湩」。
在古代,渟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字形為「㳺」,由水旁和廷旁構成。
1. 河水從山間流淌過來,發出渟渟的聲音。
2. 外面下着渟渟的小雨,給大地帶來了清新。
組詞方面,可以有渟渟聲、渟渟流水、漣渟等。
與渟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涓涓、潺潺、漣漪等。
與渟渟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咆哮、喧鬧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