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匦函和旌車。 唐 武則天 置匦函,接受投書,以攬天下人才; 漢 朝廷以蒲車旌帛迎聘在野賢士。 宋 嶽珂 《桯史·吳畏齋謝贽啟》:“畎畝有懷於憂國,匭旌無路而陳情。”
“匦旌”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匦函”和“旌車”兩部分構成,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象征意義。
匦函
指唐代武則天時期設立的用于收納民間投書的匣子。其功能類似現代的“意見箱”,目的是廣開言路、招攬人才,體現統治者對民意的重視。
旌車
指漢代以蒲草裝飾車輪、懸挂旌帛的車輛,專用于禮聘在野賢士。通過這種高規格的禮儀,彰顯朝廷對人才的尊重和渴求。
“匦旌”融合了唐代和漢代兩種招賢納谏的典型方式,象征統治者通過主動納谏(匦函)與主動求賢(旌車)雙管齊下的治國策略。例如,宋代嶽珂《桯史·吳畏齋謝贽啟》中“匦旌無路而陳情”一句,即借用此典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
該詞體現了古代政治文化中“民意通達”與“尊才重士”的雙重理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含義。
根據《康熙字典》,《匦旌》的拆分部首為“匚”和“攵”,其中“匚”作為上部,表示包裹或容器的意思;“攵”作為下部,表示擊打或動作的手勢。
根據筆畫順序,可以将《匦旌》一詞拆分為13個筆畫。
《匦旌》一詞是古漢語中的成語,指的是官署内的寶貴文物和重要文件,也用來比喻珍貴的知識、經典的著作或有價值的寶物。
《匦旌》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在古代,匦是一種古典器具,用來存放圖書文獻、器物,表示尊貴和重要。旌指的是旗幟,用來标示權力和儀式。據此,匦旌就代表了珍貴的器物和有權威的标志的意思。
《匦旌》的繁體字為「匱旌」。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差别,根據《康熙字典》,《匦旌》在古代的寫法為:「旌匚攵未心爾水」。
1. 這本書是文學界的《匦旌》,被譽為經典中的經典。
2. 這座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匦旌》,吸引了大批遊客的目光。
1. 匦書:指珍貴的圖書和文獻。
2. 旌旗:指标志權威或代表團隊的旗幟。
寶物、珍寶、珍品
庸俗、平凡、瑣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