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薊的意思、山薊的詳細解釋
山薊的解釋
術的别名。《爾雅·釋草》:“術,山薊。” 邢昺 疏:“《本草》雲:(朮)一名山薊,一名山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術》:“蒼術,山薊也,處處山中有之。”
詞語分解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 薊的解釋 薊 (薊) ì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色,可入藥,亦稱“大薊”。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山薊是漢語中對菊科蒼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統稱,特指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及其近緣種。以下從植物學特征、藥用價值及文獻記載三方面詳解:
一、字詞本義與植物特征
- 名稱溯源
“薊”本指菊科薊屬植物(如大薊),因白術形态相似且多生于山地,故稱“山薊”。《本草綱目》載:“術,山薊也,處處山中有之。”
植物特征:
- 莖直立,高30~80厘米,根莖肥厚呈塊狀;
- 葉互生,邊緣具細鋸齒;
- 頭狀花序頂生,花冠紫紅色(《中國植物志》)。
二、藥用價值與典籍記載
- 核心功效
白術自古為健脾要藥,《神農本草經》列其為上品,載其“主風寒濕痹,止汗除熱,消食”。現代研究證實其含蒼術酮、白術内酯等成分,可調節胃腸功能、增強免疫。
- 配伍應用
- 四君子湯(白術配人參、茯苓、甘草)治脾虛氣弱;
- 苓桂術甘湯(配茯苓、桂枝)化飲利水(《傷寒論》)。
三、相關物種辨析
- 蒼術與白術
二者古稱常混用,明代《本草乘雅半偈》始明确區分:
- 白術:根莖斷面黃白色,主産浙江,健脾力勝;
- 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斷面朱砂點明顯,燥濕力強。
- 地方别名
江蘇稱“冬術”,福建呼“種術”,反映地域栽培差異(《中藥大辭典》)。
權威參考文獻
- 李時珍. 《本草綱目》.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2. ISBN 9787117003737.
- 陶弘景. 《神農本草經》輯校本.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8.
-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2020年版.
- 《中國植物志》第78(1)卷. 科學出版社, 1999. 線上條目
- 江蘇新醫學院. 《中藥大辭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注:古籍原文引用保留原書表述,現代研究補充藥理及分類學進展,确保釋義的學術性與實用性統一。)
網絡擴展解釋
“山薊”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植物别名
山薊是“術”的别名,屬于菊科植物,常見于《爾雅》《本草綱目》等古籍記載。其名稱中“山”指生長環境(山地),“薊”則與植物形态相關(如葉片帶刺或羽狀分裂)。
-
具體指代
在中藥學中,山薊可能指兩種藥材:
- 白術:根莖入藥,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利水等功效,用于治療脾虛、水腫等症。
- 蒼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蒼術,山薊也”,強調其廣泛分布于山地,功效與白術類似但更偏燥濕。
二、文獻與用法
-
古籍記載
- 《爾雅·釋草》明确記載:“術,山薊”,邢昺疏注補充其為“山薑”。
- 明代《本草綱目》進一步分類,将蒼術與白術統稱為“術”,并以山薊為别稱。
-
現代應用
作為中藥材,山薊(白術/蒼術)主要用于:
- 補氣健脾,改善食少、腹脹;
- 利水消腫,治療小便不利、痰飲眩暈;
- 安胎、止汗等(白術更常用)。
三、其他延伸
- 比喻用法:部分現代語境中,“山薊”被借喻為“卓越、茂盛”的象征(如例句“造詣如山薊”),但此用法非傳統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山薊的核心含義是菊科植物“術”的别稱,具體可指白術或蒼術。其藥用價值在傳統中醫中占據重要地位,需注意不同文獻中可能存在的指代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薆薆愛寶筆直駁船不辦蠶屋蠶紙誠款赤白叢物從祖祖父母道州鬥力煩悁飛蓬隨風肥油油豐厖芬烈甘露寺鬲咽觀眉説眼鼓姬和宜花捐諱惡家伎嫁接讦辭計官警衛酒禮吭嗓誇贊酷憤涼傘呂覽美食門藩渺無音訊謀材佩劍破譯遣辭措意棄遣散熱器三征七辟少差申驅攝養詩敵壽聯俗父炭室投産下餐顯顯曉晦撷芳犧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