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書袠 ”。書卷的外套。 晉 王嘉 《拾遺記·秦始皇》:“二人每假食於路,剝樹皮編以為書帙,以盛天下良書。”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雜說》:“上犢車蓬軬,及糊屏風書袠,令不生蟲。”
(2).泛指書籍。 宋 蘇轍 《南窗》詩:“西齋書帙亂,南窗初日升。” 明 李贽 《與焦漪園》:“偶開書帙欲以散悶,而奇字奧義,無從問卜,反增悶耳。” 清 龔自珍 《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詩之五:“回首外家書帙散,大儒門祚古難躋。”
“書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本義
指古代書籍的外包裝或書套。古人用布帛、樹皮等材料制作書帙,用于包裹書卷以防止損壞。例如晉代文獻《拾遺記》記載“剝樹皮編以為書帙”,北魏《齊民要術》也提到用書帙防蟲()。
引申義
後逐漸演變為對書籍的泛稱。宋代蘇轍的詩句“西齋書帙亂”及明代李贽的《與焦漪園》均用“書帙”代指書籍整體()。結合“卷帙浩繁”(形容書籍繁多)中的“帙”字,可進一步理解“帙”作為量詞或裝幀術語的曆史用法()。
小知識
“帙”原指包裹書卷的織物,後衍生為書籍的計量單位,如“一帙”即一套書。該詞常見于古籍,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書帙》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包含了"書"和"帙"兩個字。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詳細解釋:
《書帙》的意思是書籍和冊子的意思,指的是供書寫或閱讀的帶封面的紙質物品。
在漢字的字典中,"書帙"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和"巾",它們分别代表了"言語"和"頭巾"的意思。總共包含了13個筆畫。
《書帙》一詞源自于古代漢字的發展演變,它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多種不同的寫法。而在繁體字中,《書帙》的寫法為「書帙」。
在古代,"書帙"的寫法有些不同于現在的形式。例如,在漢代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為「書帙」。這種古代的寫法也可以在一些古籍中發現。
以下是使用《書帙》的例句:
和《書帙》相關的組詞包括:書盒、書櫃、書冊等。近義詞有書籍、書本、冊子等。反義詞可以是純數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