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書袠 ”。書卷的外套。 晉 王嘉 《拾遺記·秦始皇》:“二人每假食於路,剝樹皮編以為書帙,以盛天下良書。”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雜說》:“上犢車蓬軬,及糊屏風書袠,令不生蟲。”
(2).泛指書籍。 宋 蘇轍 《南窗》詩:“西齋書帙亂,南窗初日升。” 明 李贽 《與焦漪園》:“偶開書帙欲以散悶,而奇字奧義,無從問卜,反增悶耳。” 清 龔自珍 《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詩之五:“回首外家書帙散,大儒門祚古難躋。”
"書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意蘊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書籍的封套或包裹書籍的布帛",其中"書"指代文字載體的典籍,而"帙"本義為布帛制作的卷軸外衣,二者結合後既指保護書籍的裝幀工具,也引申為典籍的計量單位。古代文獻如《隋書·經籍志》記載"合三千九百四十五帙",即以"帙"作為書籍集合的計量方式。
從詞源結構分析,《說文解字》對"帙"的注解為"書衣也",強調其保護典籍的實用功能。隨着裝幀技術的演變,《天工開物》記載明代書帙已發展出"絹帛為面,竹紙為骨"的複合結構,兼具防潮、防蠹的物理特性。現代《辭海》補充說明,在佛教典籍中,書帙特指經卷的錦緞包袱,體現了宗教文獻的尊崇地位。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典籍的代稱,如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書帙縱橫不計年",通過書帙的意象傳達文人雅士的藏書之趣。需要注意的是,在當代漢語使用中,《現代漢語詞典》标注該詞屬于書面語範疇,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
“書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本義
指古代書籍的外包裝或書套。古人用布帛、樹皮等材料制作書帙,用于包裹書卷以防止損壞。例如晉代文獻《拾遺記》記載“剝樹皮編以為書帙”,北魏《齊民要術》也提到用書帙防蟲()。
引申義
後逐漸演變為對書籍的泛稱。宋代蘇轍的詩句“西齋書帙亂”及明代李贽的《與焦漪園》均用“書帙”代指書籍整體()。結合“卷帙浩繁”(形容書籍繁多)中的“帙”字,可進一步理解“帙”作為量詞或裝幀術語的曆史用法()。
小知識
“帙”原指包裹書卷的織物,後衍生為書籍的計量單位,如“一帙”即一套書。該詞常見于古籍,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案元百際藏畜撤版承落沉湎,沉湎于饬兵喘噎垂簾楚江萍詞雄大地春回得勿電珠牒書鬥疊斷後芳馥高步告文挂麪孤林痼沒孩子氣黃花姑娘賄囑湖田鹘響狡豎夾巷雞鹄金娥捐升崆谾老鳏臉帕柳陌花街輪膏馬腳門緒彌蒙逆耳利行攀今掉古攀止前伐潛絶輕寒秋風掃葉邱真人齊煙九點熟複疏禁四圍松柏後凋搜簡提舉托書仙津謏狹霞梯